李欧梵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7年07月15日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修订版)》是李欧梵的文学批评专著,以独特的视角深度剖析了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尽管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但其笔触却带有小说般的颓废放荡,散文般的妖艳华丽,使得厚重的文字仿佛化为一张时空交错的文化地图。这本书不仅揭示了上海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同时也通过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带领读者领略了那个时代的风华绝代,体验了上海独特的摩登气息。无论是对上海文化的研究者,还是对现代都市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将提供一次深刻而迷人的阅读旅程。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都市文化的背景
1.1 上海的兴起
国际租界的形成:上海成为西方列强在华的势力中心。
经济中心的地位:贸易、金融、工业的迅速发展。
1.2 现代性的引入
现代建筑与空间:外滩的西洋建筑群,如和平饭店等。
现代生活方式:咖啡馆、舞厅、电影等休闲娱乐方式的普及。
第二章: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
2.1 新感觉派小说
风格特征:快节奏、感官刺激,表现都市生活的繁华与虚无。
代表作家:施蛰存、穆时英等。
2.2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
都市男女的形象: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对物质文化的反思:揭示了现代化背后的虚无和孤独。
第三章:视觉艺术与都市形象
3.1月份牌与新艺术形式
月份牌的流行:作为商品广告的一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艺术特点:融合中西绘画技巧,展现了上海的时尚和新潮。
3.2电影与都市叙事
电影的都市主题:讲述了都市爱情、生活和职业的故事。
上海电影的繁荣: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中心,影响了全国的电影制作。
第四章:都市文化的社会影响
4.1 消费文化的形成
百货公司的兴起:如永安公司,提供了全新的购物体验。
广告业的兴盛:引导消费潮流,塑造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4.2 都市与乡村的对立
文化鸿沟:都市的现代化与乡村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都市梦与乡村愁:反映了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城乡差异和人们的心理矛盾。
第五章:都市文化的终结与挑战
5.1 抗日战争与城市变迁
战争的冲击:对上海都市文化和经济的破坏。
城市功能的转变:由消费型向战争支持型转变。
5.2 内战时期的都市文化
政治动荡与城市生活:内战期间都市文化的坚持与挑战。
都市文化的未来:探讨了上海都市文化的转型和未来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