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5年04月01日
《踌躇的霸权》一书由王立新所著,深入剖析了美国在1913至1945年间的对外关系,揭示了其背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这一时期,美国正经历崛起成为全球强国的转变,而伴随着这种崛起,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定位变得模糊不定。书中详细探讨了美国如何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既试图维护自身利益,又努力寻求国际秩序的稳定。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政策的细致分析,王立新展现了美国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外交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决策对于美国和全球格局的深远影响。本书不仅是对美国外交史的深入研究,也为我们理解当今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分析框架。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 美国的崛起与身份困惑
1.1 美国经济力量的崛起
**关键观点**: 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关键点**:
工业化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产业革新。
1.2 文化影响力与世界角色的认知
**关键观点**: 美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和世界角色感到困惑和不安。
**关键点**:
对内强调个人主义,对外则推广“美式民主”。
美国例外论与孤立主义思想的交织。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的转变
**关键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挑战了美国对世界的看法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关键点**:
中立政策的坚持到最终参战。
通过战争借款和出口积累了对欧洲的影响力。
第二章: 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到现实政治的回归
2.1 威尔逊主义与国际秩序的追求
**关键观点**: 威尔逊提出基于理想主义的国际秩序方案。
**关键点**:
十四点和建立国际联盟的倡议。
希望通过国际法和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
2.2 现实政治与孤立主义的回潮
**关键观点**: 战后美国回到孤立主义政策,对国际事务持观望态度。
**关键点**:
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经济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的建立。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危机与准备
**关键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准备都在发生转变。
**关键点**:
对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为的警觉。
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初现和军备建设。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现代国际秩序的构建
3.1 从中立到全面参战
**关键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从最初的中立转变为积极参与者。
**关键点**:
日本偷袭珍珠港作为转折点。
对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的战略投入。
3.2 大国合作与联合国的成立
**关键观点**: 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和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秩序的重塑。
**关键点**:
与苏联、英国的同盟关系。
联合国的成立和联合国宪章的签署。
3.3 冷战前夕的战略谋划
**关键观点**: 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解决美国的国际定位和安全问题,冷战序幕拉开。
**关键点**:
对苏联的遏制战略的提出。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第四章: 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与美国霸权
4.1 遏制政策与军事集团的形成
**关键观点**: 美国在冷战中推行遏制政策,建立了以西方阵营为中心的军事集团。
**关键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成立。
与亚洲国家的安全协议的签订。
4.2 经济援助与技术转移
**关键观点**: 通过经济援助和技术转移,美国强化了与盟友的关系,并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关键点**:
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的推行。
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合作。
4.3 文化交流与意识形态的斗争
**关键观点**: 文化交流与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冷战期间美苏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