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澂 / 中华书局 / 1979年08月01日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一书由吕澂所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佛学的历史演变和思想精髓。中国佛学源于印度佛教,但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哲学体系。书中详细描绘了中国佛学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革与创新,以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此外,该书还强调了中国佛学在形成新学说、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佛学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的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领略中国佛学的博大精深,还能深入理解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佛教与中国文化
1.1 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
历史背景:汉朝末年的政治动荡与社会不安为佛教传入提供了土壤。
社会需求:人民生活困苦,对宗教慰藉有着迫切需求。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1.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汉传佛教:佛教在汉族地区的传播,经历了汉、晋、南北朝的快速发展和隋唐时期的鼎盛。
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与苯教融合后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体系。
南传佛教:传入云南傣族等地区,与原始宗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上座部佛教。
第二章:佛学基本理论
2.1 佛学的核心教义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概括了佛教对于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实现解脱的正确途径。
2.2 佛学的主要派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强调普度众生,小乘注重个人解脱。
空宗有宗:中观学派(空宗)强调一切缘起性空,唯识学派(有宗)则主张万法唯心所现。
第三章:佛学与哲学
3.1 佛学与儒家
价值观对比:佛教讲出世,儒家讲入世,两者在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上存在明显差异。
理论融合:宋明理学中,儒学开始吸收佛学的某些思想,如禅宗的无我观。
3.2 佛学与道家
本体论相似:道家讲“道”,佛教讲“空”,在本体论上有相似之处。
修行方法借鉴:佛教修行中的某些方法,如止观双修,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佛教各宗派及其特点
4.1 禅宗
教外别传: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公案禅:利用公案引导学人悟道。
4.2 天台宗
五时八教:提出佛陀教义分为五个时期和八个教育阶段。
止观并重:强调通过止(定)和观(慧)达到证悟。
4.3华严宗
法界缘起:主张一切现象都是法界的表现,相互依存,无自性存在。
十玄门:用十个原则解释宇宙万象的互即互融。
第五章: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5.1 文学与艺术
佛教故事题材:大量佛经故事被改编为文学和艺术作品。
艺术风格:佛教艺术影响了中国的建筑、雕塑和绘画风格。
5.2 社会与生活
伦理道德:佛教的五戒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有所补充。
生活习惯:佛教节庆和饮食习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