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Sheldon Cashdan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一书由美国心理学家Sheldon Cashdan撰写,系统梳理了客体关系理论,并全面介绍了其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该书不仅深入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还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归纳出了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四个阶段。此外,书中还结合不同取向的治疗实践,展示了客体关系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和实效。本书对于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学爱好者而言,都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书籍,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并提升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获得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全面认识,为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客体关系理论导论
1.1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强调本能驱力和压抑,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基础。
克莱因:发展了对象关系理论,强调婴儿内部对母亲的早期待。
费尔贝恩:提出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的概念,强调与客体的外部关系对内心的影响。
温尼科特:贡献了“足够好的母亲”和“促进性环境”等概念。
1.2 客体关系的定义
内部世界与外部现实:客体关系理论关注个体如何内化与外部客体的互动。
依恋与分离:探讨了早年依恋关系对个体后来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从本能到关系
2.1 从本能驱力到情感关系
情感的枢纽作用:情感在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攻击性的转化:客体关系理论中攻击性被视为维护关系的一部分。
2.2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镜像阶段:个体通过他人(通常是母亲)的反映来认识自我。
理想化的双亲意象:对理想化他人的内化影响自我的发展。
第三章:内在客体与外在现实的交互
3.1 内在客体的工作模型
内在客体的构建:基于真实和外在于个体的经验形成的一种心理表象。
内在批评者:个体内部的评估系统,影响自我评价。
3.2 投射与认同
投射机制:将自己的情感、想法或特质归因于他人身上。
认同的过程:个体的某个部分被另一个人的特质所影响或同化。
第四章:心理防御与客体关系的变迁
4.1 防御机制的功能与作用
逃避还是整合:探讨心理防御是为了避免痛苦还是为了心理整合。
分裂与否认:分析这两种防御如何影响个体与客体的关系。
4.2 治疗过程中的转化
移情与反移情:在治疗中,如何利用这些现象促进改变。
终止治疗的考量:讨论何时及如何帮助患者结束治疗。
第五章:客体关系视角下的诊断与治疗
5.1 客体关系与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探讨其与内在客体和自尊的问题。
边缘型人格障碍:分析边缘型人格的结构和治疗策略。
5.2 治疗的技术与艺术
个案概念化:如何从不同的人格结构和客体关系理论出发进行个案理解。
治疗联盟的建立:如何与患者建立一个共同工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