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托马斯·库恩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24年01月01日
《结构之后的路》是托马斯·库恩晚年的重要著作,汇聚了其1970至1993年间的哲学论文与自传性访谈。本书不仅展现了库恩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更是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观点的进一步拓展与反思。库恩在书中针对各种对他理论的批评和误读,作出了详尽而有力的回应,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其思想的机会。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库恩晚年对于科学、哲学以及自身学术生涯的思考与总结,是理解库恩学术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对于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一、哲学论文概述
1.1 科学革命的结构
**关键点一:** 库恩挑战了传统科学进步线性累积的观点。
**关键点二:** 提出“范式”概念,指某一科学家群体共同接受的信念和理论框架。
**关键点三:** 描述科学革命为范式间的转换,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
1.2 后结构主义的科学观
**关键点一:** 探讨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和文化依赖性。
**关键点二:** 质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永恒真理性。
1.3 对真理与理性的反思
**关键点一:** 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取决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关键点二:** 提出理性也是历史的产物,非超时空的普遍标准。
二、自传性访谈精要
2.1 学术生涯的起步
**关键点一:** 分享早期对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批判。
**关键点二:** 最初对科学史的兴趣和转向科学哲学的原因。
2.2 结构革命的影响
**关键点一:** 讨论《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后的学术反响与影响。
**关键点二:** 如何看待“范式”概念引发的各种解读和应用。
2.3 晚期思想的转变
**关键点一:** 分析后期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思考。
**关键点二:** 解释为何逐渐关注科学哲学的伦理、政治和社会维面。
三、全书框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