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高楠顺次郎、[日] 木村泰贤 / 商务印书馆 / 2023年12月01日
《吠陀哲学宗教史》摘要: 本书由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和木村泰贤合著,全面阐述了古代印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的哲学与宗教思想。以四吠陀经典为思想材料,本书深入剖析了雅利安人与印度原住民在冲突与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想体系。书中详细介绍了吠陀哲学的基本观念、宗教实践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展现了印度古代思想的丰富多彩和深远影响。此外,本书还通过对吠陀哲学与其他文明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印度文明的独特性和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吠陀哲学宗教史》是了解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思想的必读之作,对于研究世界文明史和宗教文化交流的学者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1.1 吠陀文化背景
古印度文明:吠陀文化起源于公元前1500-500年的古印度文明。
吠陀文献:吠陀经典是梵文文献,包括《梨俱吠陀》、《山毗尼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1.2 吠陀研究的重要性
哲学与宗教:吠陀文献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还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印度文化影响:吠陀哲学对后世印度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吠陀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2.1 早期吠陀哲学
自然崇拜:早期吠陀文献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祭祀活动。
咒语与祈祷:《梨俱吠陀》中的咒语和祈祷体现了古人对于宇宙力量的敬畏。
2.2 后期吠陀哲学
奥义书:后期吠陀时期的《奥义书》开始探讨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意义。
梵我一元论:提出了梵(宇宙终极真理)与我(个体灵魂)一元论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吠陀六支哲学
3.1 胜论派
哲学观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强调逻辑推理和辩论。
3.2 正理论派
认识论:主张通过感知和推理来获得知识。
3.3 数论派
二元论:提出物质和精神两种基本实体的存在。
3.4 瑜伽派
修行方法:强调通过瑜伽修行来实现心灵的解脱。
3.5 弥曼差派
解释学:对吠陀经典的解释和辩护。
3.6 吠檀多派
不二论:主张梵与我的一体不二,强调直觉经验。
第四章:吠陀宗教与社会实践
4.1 宗教仪式
祭祀活动:吠陀时期重视祭祀,认为能通过祭祀与神明沟通。
4.2 种姓制度
社会分层:吠陀文化中形成了严格的种姓制度,影响印度社会直至今天。
4.3 宗教伦理
因果报应:吠陀宗教强调因果律,认为行为会带来相应的果报。
第五章:吠陀哲学的变迁与传播
5.1 佛教与耆那教的影响
哲学交流: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对吠陀哲学产生了影响。
5.2 吠陀哲学在印度本土的发展
学派林立:后吠陀时期,众多哲学流派共同发展,丰富了吠陀哲学体系。
5.3 吠陀哲学的全球传播
文化交流:吠陀哲学随佛教传播到东亚,对亚洲哲学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