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菲利普·奥斯瓦尔特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3年09月01日
《包豪斯冲突,1919—2009:争论与别体》一书由德国作者菲利普·奥斯瓦尔特撰写,深入探讨了包豪斯这一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先锋运动。包豪斯作为设计领域的经典代表,常被奉为教科书般的存在,然而,此书揭示了其背后的争论与多元面貌。通过剖析包豪斯的历史与影响,作者呈现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挑战了单一的经典叙事。这本书不仅是对包豪斯的全面审视,也是对设计史和艺术史的重要贡献,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包豪斯及其时代的机会。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包豪斯的起源与理念
1.1 包豪斯的成立背景
**一战后的社会重建**: 德国在一战后的经济与社会重建需求。
**艺术与工艺运动**: 对传统艺术的重新思考,提倡手工艺与工业生产的结合。
**教育改革**: 传统艺术教育体系的局限性与新型教育理念的提出。
1.2 包豪斯宣言与理念
**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倡导艺术与工业生产的结合,创造适用于现代生活的设计。
**设计的实用性**: 设计应为大众服务,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
**培养全人设计师**: 强调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不仅技艺娴熟,还需有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早期发展:魏玛时期(1919—1925)
2.1 包豪斯的教学实验
**基础课程**: 以色彩、形态和材料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工作坊制度**: 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实践设计理念。
**导师制度**: 邀请行业专家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创作。
2.2 挑战与争议
**传统艺术界的批评**: 新兴设计理念与传统艺术观念的冲突。
**政治压力**: 魏玛时期政治不稳定,学院面临政治审查和资金困难。
第三章:德绍时期(1925—1932)
3.1 新的基地与新的建筑
**包豪斯大楼**: 格洛皮乌斯设计的象征性建筑,集合了教学与生产功能。
**设计理念的转变**: 更加注重建筑的工业化和可大规模生产。
3.2 争议与成就
**国际风格**: 包豪斯设计理念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
**内部的裂痕**: 教师间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分歧。
第四章:柏林时期(1932—1933)及之后
4.1 纳粹的阴影与闭幕
**政治立场与艺术审查**: 纳粹对包豪斯现代艺术理念的排斥。
**学院的最终关闭**: 政治压力下,包豪斯在1933年被迫关闭。
4.2 包豪斯的遗产
**现代设计的基石**: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影响。
**设计的社会影响**: 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理念,以及现代设计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