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阳明、叶圣陶 校注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2023年07月01日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由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进行点校和注释翻译。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经过王阳明先生亲自审阅。这本书作为一部哲学经典普及读物,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包括“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概念。通过叶圣陶的精准注释和通俗易懂的翻译,读者可以更加轻松地领略到王阳明心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意义。这本书不仅对于哲学爱好者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也对于普通读者提升自我修养、增强内心力量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历经数百年仍然熠熠生辉,而叶圣陶的点校版《传习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现代人的阅读和理解方式。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心即理
1.1 心外无理
观点: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天下万事万理,无一不在心中,由于心提升到了和宇宙间的道统一,心和道具有同样的属性。
关键点:
心与宇宙间的道统一
心包含万事万理
1.2 知行合一
观点:认识和行动不可分,真正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行动。
关键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
知识与行动相结合
第二章:致良知
2.1 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
观点: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是良知。
关键点:
良知是天生的
良知是道德判断的标准
2.2 致良知的方法
观点: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除去杂念,恢复心之本体,即达到了致良知。
关键点:
内省去杂念
恢复心之本体的纯净
第三章:格物致知
3.1 格物即纠正事物的道理
观点:格物不是指对事物的形态进行科学研究,而是要纠正和理解事物的内在道理。
关键点:
重视事物内在道理而非外在形态
通过探究事物来明理
3.2 致知在格物
观点: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纠正理解事物的过程,格物是方法,致知是目的。
关键点:
格物作为一种学习方法
致知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心学的修炼与实践
4.1 静坐的修炼方法
观点:静坐可以帮助人们洗净铅华,达到内心的平静,进而更好认识本心。
关键点:
静坐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
通过静坐去除杂念,认识本心
4.2 知易行难的探讨
观点:虽然道理易懂,但真正落实在行动中却很难,关键在于如何克服私欲。
关键点:
道理的认知与实践的差异
私欲是阻碍知行合一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