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2022年01月01日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哲学家陈嘉映先生的最新力作,通过精研现象学和语言哲学,深入探讨了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陈老师以独特的视角,从小词的辨析入手,分析哲学问题,并最终回归到那个古老的苏格拉底之问。本书不仅展现了陈嘉映先生深厚的哲学功底,更以其独到的思考方式,引导读者反思自我认知的本质。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思考感知、理知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人类思维的奥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哲学佳作,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感知与理知
1.1 感知的定义与特点
直接性:感知是直接面对对象,不经过中介的直接认识。
具体性:感知总是针对具体的、个别的对象。
经验性:感知的获取依赖于我们的感官经验和直觉。
1.2 理知的定义与特点
间接性:理知通过概念和推理来间接地理解世界。
普遍性:理知能够抽象出普遍的概念和原则。
系统性:理知构成一个系统,概念之间相互关联,形成逻辑结构。
1.3 感知与理知的关系
互补性:感知提供具体经验,理知将经验整合和组织。
交互影响:感知会影响理知的构建,理知也会改变感知的深度和广度。
动态平衡: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感知与理知不断交流,达成一种动态平衡。
第二章:认识自我
2.1 自我认知的定义
反思性:自我认知是一种对自身思想、情感和行动的反思。
自觉性:自我认知是有意识的,区别于无意识的自我反应。
持续性:自我认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个人经验的增长而发展。
2.2 自我认知的类型
内部自我认知:个人的内在感受、信念和价值观。
外部自我认知:他人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自己在社会角色中的表现。
2.3 自我认知的挑战与发展
自我欺骗:面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时,可能会选择性忽视或将之合理化。
社会期待:社会对个体角色的期待可能限制自我认知的真实性。
自我成长: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人可以逐渐深化对自己的了解,实现自我成长。
第三章:自我认知与社会实践
3.1 实践中的自我认知
行动反馈:实践活动可以反映个人的自我认知,并在实践中调整。
角色扮演: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自我的认知和行为会随之变化。
3.2 社会环境与自我认知
文化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们不同的自我认知方式。
群体认同:归属于某个群体会增加对该群体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影响自我认知。
3.3 理性、情感与自我认知
情感的作用:情感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感受,也影响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
理性的反思:理性帮助我们审视情感的影响,促进更加客观的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