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希·弗洛姆、[美国] 埃里希·弗洛姆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1年10月01日
《占有还是存在》是精神分析学家和人本主义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临终之作,该书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弗洛姆在书中全面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和金钱所迷惑,将占有物质财富视为生活的核心,从而忽视了人性的真正需求。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存在而非占有,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内在的精神体验,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性化生存。该书观点独到,论述深刻,对于人们审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弗洛姆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思考人类生存的真谛。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消费社会的特征
1.1 占有观念的主导地位
定义:占有的概念是获取并保留某物的心理状态。
社会现象:在当前社会,占有欲被广泛认为是幸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经济影响:消费主义鼓励人们购买更多物品以提高生活质量,但实际上可能导致物质主义和幸福感下降。
1.2 从拥有到体验的转变
体验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经历本身而非物质所有物。
社会转变:从以物质积累为荣的社会转变为追求生活体验和个性化表达的社会。
第二章:占有型人格与存在型人格
2.1 占有型人格的特征
依赖性:占有型人格的人依赖物质财富和外界认可来获得安全感。
竞争性:他们将世界视为竞争的场所,追求超越他人的成功。
隔离感:尽管物质丰富,但内心可能感到孤独和空虚。
2.2 存在型人格的特征
独立性:存在型人格的人不依赖外在财物来定义自己。
共享性: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分享所拥有的,强调共同体的价值。
生活的意义:他们追求的是创造和提升生命的体验。
第三章:占有与消费的心理根源
3.1 深层心理需求
归属感:通过拥有某些事物来填补内心的归属感缺失。
自我肯定:占有被视为证明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3.2 社会和文化因素
广告宣传:媒体不断强调拥有某物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父母教育:从小被教导要积攒财产并以此为成功的标志。
第四章:通向存在的道路
4.1 个体的觉醒
自我认知:认识和接纳自己对物质的依赖,并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
价值转变:从追求物质价值转向追求生活的内在价值。
4.2 存在的实践
创造性活动:参与能表达个人独特性和创造力的事务中。
人际关系:建立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基于物质交换。
第五章:结论:走向存在的文化变革
5.1 社会变革的力量
教育体系:通过教育传播存在的价值观,鼓励创新和个人独立思考。
经济结构:发展服务导向型经济,减少对物质消费的依赖。
5.2 个人改变的意义
选择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是以占有还是存在作为生活的主要方式。
幸福的真谛:理解幸福不仅仅来自于物质财富,而是来自于生活的深刻体验和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