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让-保罗·萨特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8年11月01日
《死无葬身之地》是由法国哲学家、剧作家让-保罗·萨特所著,收录了他的两部代表性戏剧作品《隔离审讯》和《死无葬身之地》。萨特认为,戏剧的最动人之处在于展现一个正在形成的性格,这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戏剧深刻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由与责任等哲学问题,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表现。通过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萨特揭示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矛盾和无奈,引导读者对于生命和人性进行深刻思考。《死无葬身之地》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文学价值的作品,不仅为戏剧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成为西方戏剧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被捕
1.1 被捕的经历
突然性:大多数被捕者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被捕的。
恐怖与困惑:被捕带来的不仅是恐惧,还有对即将发生事情的迷茫和困惑。
1.2 逮捕者的心态
非人性化:对待囚犯的方式往往剥夺了他们的尊严,将他们视为物品而非人。
例行公事:对于执行逮捕的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
第二章:审讯
2.1 审讯的目的
获取信息:审讯的主要目的是从被捕者那里获得有用的情报。
心理战:通过心理手段击溃囚犯的防线,使其开口。
2.2 被审者的应对策略
否认与欺骗:一开始多数被捕者会选择否认罪名或提供假信息。
意志力的考验: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保持沉默需要极大的意志力。
第三章:囚禁
3.1 监禁的条件
恶劣环境:囚犯们通常被关押在条件极差的牢房中。
孤独与隔离:囚禁带来的孤独感是对囚犯精神的另一重折磨。
3.2 囚犯的心灵状态
希望与绝望:囚犯们在绝望中寻找微小的希望之光。
自尊与自我认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囚犯们仍然努力保持自尊和自己的身份。
第四章:处决
4.1 处决前的等待
未知的恐惧:等待处决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折磨。
最后的请求:面对死亡,许多囚犯会提出最后的愿望或请求。
4.2 处决的过程
迅速与秘密:为避免公众的关注,处决通常是迅速且秘密进行的。
对死亡的接受:到了最后时刻,囚犯可能会表现出对死亡的接纳和平静。
第五章:幸存者
5.1 生还的代价
身心创伤:幸存者常常带着深刻的身心创伤继续生活。
责任与愧疚:生还者常常背负着对自己幸存者的责任感和对死去同伴的内疚感。
5.2 对未来的展望
希望的火种:即使在黑暗中,也总有希望和抵抗的种子深埋人心。
正义的追求:生还者和受害者家属会继续追寻正义,对抗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