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21年07月01日
《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代表作,被誉为电影第二符号学的里程碑之作。本书深入探讨了电影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本质特征,创新性地将精神分析理论与符号学方法相结合,揭示了电影如何通过影像、音效等手段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并在观众心中构建起丰富的意义世界。麦茨的理论不仅对电影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其他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工具。本书对于理解电影的内在逻辑、挖掘电影艺术的深层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电影爱好者、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必读经典。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电影与精神分析
1.1 电影的本质
定义:电影作为一种想象的技术,其本质在于满足观众的想象欲望。
再现与表现:电影不仅能够再现现实,还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技术与心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而心理层面的需求则推动了电影内容的创新。
1.2 观影的心理机制
认同作用:观众通过与电影角色的认同,体验不同的情感和生活。
镜像阶段:观影过程类似于拉康的“镜像阶段”,观众在其中确认自我。
视觉快感:电影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快感,这是由观看机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第二章:符号学与电影理论
2.1 电影符号学的发展
先驱者:早期电影理论家如艾森斯坦、爱森斯坦和穆布里奇的研究为电影符号学打下基础。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使得电影研究更加注重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符号学的应用:电影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其表达和传达信息的方式被深入研究。
2.2 电影中的符号
影像符号:画面中的物体、人物和场景构成电影的基本符号。
声音符号:对话、音乐和声效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
叙事结构:电影的叙事遵循特定的结构,这些结构本身就是符号化的产物。
第三章:精神分析在电影中的应用
3.1 欲望与电影
欲望的产生:电影激发和满足了观众的欲望,这种欲望常常与观影者的无意识相关联。
叙事作为欲望的展现:电影通过叙事来构建和展现这一复杂的欲望体系。
压抑与释放:影片中的情节往往围绕着压抑的欲望及其最终的释放或满足展开。
3.2 精神分析与电影批评
症状阅读:电影批评家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电影进行“症状阅读”,揭示隐藏在镜头后的深层意义。
角色分析:电影中的角色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对象。
主题探讨:电影反复出现的主题(如爱情、死亡、自由)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的框架进行深入解读。
第四章:结语
4.1 理论的意义与实践的挑战
跨学科的价值:电影与精神分析的结合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批评实践的挑战:如何平衡理论与实际文本的关系,避免过度解读或简化分析是一个持久的挑战。
电影与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背后的心理动力和文化意义是无穷的研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