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年02月01日
《电影批评(第二版)》是电影学者戴锦华的经典之作,被视为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入门必读。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电影批评的核心概念、方法和实践,汇集了众多电影理论家的思想精华。通过对电影语言、叙事、意识形态、观众接受等多角度的分析,戴锦华揭示了电影的深层结构和文化意涵。本书不仅为电影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系统的批评框架,还鼓励他们以批判性思维审视电影作品,培养独立的见解和审美判断力。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影迷,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电影的魅力。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电影批评导论
1.1 电影批评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一种针对电影的解读、分析和评价活动。
功能:提高观众审美水平,促进电影产业发展。
1.2 电影批评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电影批评:多为随笔式评论,关注电影故事情节和演员表现。
现代电影批评: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关注电影语言、结构、主题等多方面。
第二章:电影语言与批评方法
2.1 电影语言的特点
视觉语言:画面、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
听觉语言:声音、音乐、音响等听觉元素。
非言语语言:剪辑、节奏、蒙太奇等结构手法。
2.2 电影批评方法
文本分析:对电影作品的叙事结构、角色塑造等进行解读。
语境分析:探究电影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
比较研究:对比不同电影作品的相似与差异。
第三章:电影类型批评
3.1 类型电影的基本概念
定义:具有相对稳定模式和共性的电影题材。
作用:满足观众的期待,提供稳定的市场份额。
3.2 常见类型电影及其特点
爱情片:关注爱情关系的发展变化。
动作片:强调动作场面的紧张刺激。
科幻片:探索科学幻想和对未来的想象。
纪录片:记录现实世界的真实事件。
第四章:电影导演与作品批评
4.1 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角色
创意思维:决定电影的主题、风格和表现形式。
技术掌控:运用电影语言进行创作。
作者表达:通过作品展现个人艺术追求和思想见解。
4.2 电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艺术性:创新性、独特性、艺术表现力。
思想性:深度、广度、启发性。
娱乐性:观众接受度、市场反应。
第五章:电影产业与批评生态
5.1 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跨国合作、全球发行。
数字化:数字摄影、虚拟制作技术的应用。
多元化:多种类型、多样题材的出现。
5.2 电影批评的生态建设
批评多元化:鼓励不同观点和风格的批评。
批评的独立性:保持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批评与创作的互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