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0年10月01日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自出版以来,畅销近百年,深受陈寅恪、金岳霖等学者的倾力推荐。此书不仅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还逐字核查引文,确保了学术的严谨性。此外,新版还新增了校勘表和人名译名对照表,更方便读者查阅和理解。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及其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瑰宝,也是普通读者走进中国哲学世界的极佳入门之选。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领略到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1.1 中国哲学的特点
整体性:注重整体观和宇宙的统一性。
实践性: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辩证性:倾向于辩证思维,看待事物多面性。
1.2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百家争鸣,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等。
汉唐时期:儒家学说成为官方学说,道教形成并得到发展。
宋明时期:理学和心学的兴起,哲学家如朱熹、王阳明等。
第二章:儒家哲学
2.1 孔子的哲学思想
仁礼并重:仁是内心的善,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
中庸之道: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
君子与小人:区分人格高尚与卑劣的标准。
2.2 孟子与荀子的哲学
孟子: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可达到道德完善。
荀子:人性本恶,需要礼法来制约和引导。
第三章:道家哲学
3.1 老子的道论
道的概念: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治国理念。
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3.2 庄子的思想
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解放。
齐物论:万物平等,无贵无贱。
应帝王: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第四章:佛教哲学
4.1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八正道:揭示人生苦难及解脱之道。
缘起性空:一切现象因缘和合,无自性。
4.2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汉传佛教: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与佛教教义。
禅宗:强调直接觉悟本性,不依赖文字语言。
第五章:宋明理学与心学
5.1 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朱熹:提出“理在事先”,主张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天理。
程颢与程颐:天理论,强调理气二元论。
5.2 心学的兴起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如明镜,本体即是良知。
陆九渊:心即理,内心即是宇宙道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