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2021年03月01日
《现象学导论》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撰写的一部深入浅出的现象学入门读物。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现象学家的思想,而是直接面向现象学本身,清晰展现其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与显现。通过探讨“知觉”“意象”等核心概念,索科拉夫斯基引导读者逐步深入现象学的世界,理解其对于现代哲学与思想的重要贡献。本书语言简明扼要,适合对现象学感兴趣的初学者,同时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全面而系统地把握现象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现象学是什么?
1.1 哲学与现象学
定义: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关注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方式,而非事物本身。
核心观点:传统的哲学探讨往往忽略了意识经验的主观性,而现象学正是要回归这一基础。
1.2 直观与本质
直观:现象学的起点是直接经验或直观,即对事物本身的直接感知。
本质:通过直观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结构,超越个体和时间的限制。
1.3 描述与解释
描述:现象学的任务是对经验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是展现而非建构。
反思:反思我们如何体验世界,揭示经验的结构和意义。
第二章:意识的现象学
2.1 意识与意向性
意向性:意识总是指向某物,没有纯粹的意识本身,它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意识的结构:包括意向对象(被意向的东西)和意向活动(指向行为)。
2.2 内在时间性
时间性的体验:意识的流动性和连续性,现在、过去和未来共同构成意识的整体。
内时间意识:是我们对自己意识流中事件的时间性的直接经验。
2.3 意识的关联性
世界与世界中的对象:对象只有在意识的关联中才显现其意义。
生活世界:我们日常的经验世界,它是科学世界的基础。
第三章:现象学与科学
3.1 现象学与自然主义
对立立场:现象学拒绝自然主义的还原论,认为经验有不可还原的独特性。
科学的预设:科学建立在某些未被证问的前提之上,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3.2 知识的形式
常识与科学知识:现象学区分常识和科学知识的不同层次,后者依赖于前者。
本质科学与事实科学:本质科学追求普遍和必然的知识,而事实科学研究偶然的事实。
3.3 方法论上的对比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可观察性,而现象学则注重主观体验和内在意义。
现象学的描述方法:通过对具体经验进行深入描述,揭示其普遍结构。
第四章:主体性与自我
4.1 主体性的悖论
纯粹自我:意识作为自我显现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自我之谜:自我既是体验的主体,又是体验的一部分。
4.2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权威:只有第一人称视角能访问到内在经验。
现象学的自我分析:通过内省来分析和理解自我及其构成的要素。
4.3 交互主体性与社会世界
同理心:理解他人的经验,构建共享的社会世界。
共识与共在:社会现象是基于共同的意识和语言交往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