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阿兰·巴迪欧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9年08月01日
《何为真正生活》由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所著,深入探讨了他对青年和“真正生活”的理解。巴迪欧认为,青年是充满活力、追求真理和变革的力量,他们怀揣着对世界的疑问和对未来的渴望。而“真正的生活”并非物质富足或享乐主义,而是对真理、爱情和政治的坚定追求与实践。在巴迪欧看来,这种生活态度能赋予人生深远的意义。 假如巴迪欧在79岁时与年轻人对话,他可能会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的困境,坚持自己的理想,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他会强调,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行动,才能逐渐接近心中的真理,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这本书是巴迪欧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寄语,也是他对“真正生活”哲学的深刻阐述。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哲学与真正的生活
1.1 哲学的起点
对现实的不满足:哲学起源于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寻求超越现实的途径。
问题意识:哲学的首要任务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1.2 真正生活的含义
非日常性:真正的生活不是平庸的日常,而是充满激情和挑战的非常规存在。
追求真理:真正的生活意味着追求真实的知识,探索世界的奥秘。
第二章:现代性的困境
2.1 现代生活的异化
技术统治:现代社会的技术化导致人的异化,人成为技术的奴隶。
消费主义:消费文化麻醉了人们对真正生活的追求。
2.2 哲学的现代任务
反抗异化:哲学应当提供抵抗现代性异化的方法和理论。
唤醒批判精神:激发人们对于现存秩序和规范的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爱与政治
3.1 爱情与真正生活
情感的力量:爱情能够激发人们对真正生活的向往和实践。
共同体的形成:基于爱的小共同体是实现真正生活的重要场所。
3.2 政治的意义
政治的伦理维度:政治不仅是权力的分配,更是正义和价值的追求。
参与与改变:积极参与政治是对真正生活的一种承诺和实现。
第四章:艺术与创造
4.1 艺术的功能
超越现实的工具:艺术能够提供超越现实的美学体验和存在方式。
创造力的表现:艺术作品是创造力自由发挥的直接产物。
4.2 创造与真正生活
创造作为生活态度:将创造性融入日常生活是真正生活的标志之一。
艺术的启迪作用:艺术作品能够激发人们对真正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第五章:教育的革命
5.1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教育的商业化: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商业化、应试教育等。
知识的生产与传承: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重新定位教育和知识的作用和任务。
5.2 教育改革的方向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育应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个体。
注重实践与创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具备未来社会中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