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 新星出版社 / 2018年04月01日
《乌托邦年代:1968-1969,纽约—巴黎—布拉格—纽约》是法国作家让-克劳德·卡里耶尔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详细记录了1968年至1969年间在世界多个城市爆发的社会和政治运动。这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青年一代的反叛精神。 书中首先聚焦于1968年春初的纽约,那时的社会充满了变革的气息,人们普遍相信世界即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随后,作者将视角转向巴黎,描述了五月风暴期间的学生抗议和社会动荡,这些事件震动了整个法国社会,并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对权威的质疑和对自由的渴望。 接着,卡里耶尔将目光投向布拉格,记录了那里的“布拉格之春”运动,以及随后苏联和其他华沙条约组织国家的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悲剧。这一部分展示了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冲突,以及乌托邦梦想在权力面前的脆弱。 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纽约,回顾了这两年间的社会变革和个人经历,以及对未来的反思和展望。《乌托邦年代》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也是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碰撞的深刻思考,它让读者能够领略到那个充满激情和动荡的历史时刻。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关键点:
背景介绍:1968年,全球性的抗议和革命活动爆发,从纽约到巴黎,再到布拉格。
社会氛围:反战情绪、性解放运动、嬉皮士文化等元素共同构成了当时的乌托邦氛围。
研究意义: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运动对个人和集体生活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后世文化的长远意义。
第二章:纽约:先锋艺术的摇篮
关键点:
艺术环境:纽约成为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前卫艺术的中心。
艺术家群体:如安迪·沃霍尔、贾斯珀·约翰斯等人的作品影响了后来的文化与时尚。
地下电影与音乐:实验电影和地下音乐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反主流文化趋势。
第三章:巴黎:五月风暴与学生革命
关键点:
学生运动:法国的学生抗议引发了全国性的工人大罢工和社会动荡。
思想与文化影响: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的流行,挑战了传统学术和权威。
政治后果:运动虽然没有实现其政治目标,但在思想和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第四章:布拉格:布拉格之春与苏联干预
关键点:
政治改革:捷克斯洛伐克尝试进行自由化改革,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华沙条约组织干预:苏联及盟国军事介入,终止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进程。
国际反响:事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对东西方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章:回归纽约:反思与展望
关键点:
文化反思:对乌托邦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对社会运动影响的深刻反思。
艺术界变化:纽约的艺术界在面对社会变革时展现出灵活性和创新性。
未来展望:尽管乌托邦理想在现实中受挫,但对未来的希望和社会改革的追求不减。
第六章:结论
关键点:
乌托邦遗产:1968年的乌托邦梦想虽然未能完全实现,但对社会文化和个人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持续影响:这些事件和文化现象为后来的社会运动提供了灵感和话语资源。
历史意义:乌托邦年代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