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 / 臺灣商務印書館 / 2017年03月01日
《印度哲學宗教史》是一部深入探讨印度哲学和宗教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本书由高楠順次郎与木村泰賢联合撰写,作为《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的姊妹篇,它不仅揭示了吠陀时期的神话与哲学基础,还详细论述了梵书和奥义书的思想内容。这些经典文献是理解印度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印度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核心。 书中通过对吠陀文献的分析,展示了印度哲学的早期形态,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宗教信仰和仪式,还包含了对宇宙、生命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梵书和奥义书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印度宗教哲学的理解,它们提出了关于自我、宇宙和解脱等关键概念。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以理解印度哲学和宗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是研究印度哲学不可或缺的原典导论著作,对于学术研究者和对印度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印度哲学对世界哲学的贡献,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包括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印度哲學宗教的源流
1.1 印度古代文明及宗教思想的形成
**古代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的出现标志着印度古代文明的起点。
**吠陀时代**: 吠陀文献反映了对自然现象和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
**梵我一元論**: 由梵我一元論开始的哲学思考,探讨了宇宙和自我的本质。
1.2 奥义书的哲学思想
**梵我关系**: 奥义书深化了梵我关系的讨论,提出了“梵我一如”的观念。
**解脱论**: 对解脱的讨论开始出现,关注灵魂从生死轮回中解脱的可能性。
1.3 六派哲学的兴起
**六派哲学**: 包括数论、瑜伽、胜论、正理论、吠檀多、弥曼差等六个哲学流派。
第二章: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发展
2.1 婆罗门教的形成与特点
**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强化了种姓制度,形成了严格的阶级分工。
**吠陀信仰**: 吠陀信仰成为婆罗门教的基石,强调祭祀和仪式的重要性。
2.2 印度教的演变与神祇体系
**多神崇拜**: 印度教发展了丰富的神祇体系和神话传说。
**三大主神**: 毗湿奴、湿婆、梵天被称为三大主神,各有其追随者和教义。
2.3 神秘主义与灵性主义
**密宗**: 密宗强调通过秘密仪式和瑜伽修行达到即身成佛。
**巴克蒂运动**: 巴克蒂运动提倡以爱为最高法则,强调与神的直接合一。
第三章:佛教与耆那教
3.1 佛教的起源与基本教义
**四圣谛**: 佛教提出苦、集、灭、道四圣谛,为佛教的核心教义。
**八正道**: 实践八正道是实现解脱的指导原则。
3.2 佛教的分化与传播
**大乘与小乘**: 佛教后来分化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在各地发展,如著名的敦煌壁画和巴米扬大佛。
3.3 耆那教的哲学与实践
**非暴力**: 耆那教强调非暴力原则,对印度文化有深远影响。
**严格持戒**: 耆那教徒严格持戒,包括避免杀生和限制感官享受。
第四章:近现代印度哲学
4.1 近现代哲学的背景与挑战
**殖民时期**: 印度哲学在殖民时期的背景下面临挑战和发展机遇。
**西方影响**: 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引入对印度哲学产生深刻影响。
4.2 现代印度哲学的发展
**新吠檀多主义**: 新吠檀多主义尝试融合吠檀多哲学与现代科学观念。
**社会活动与哲学**: 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如甘地和尼赫鲁。
4.3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东西方对话**: 近现代印度哲学促进了东西方哲学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全球视野**: 现代印度哲学更加注重全球视野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