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斯蒂芬妮▪斯蒂尔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2017年05月01日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德国心理医生和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妮·斯蒂尔的作品,属于深受欢迎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第五本。这本书深刻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尤其是那些被忽视、受伤的内在自我——我们内心的小孩。 斯蒂尔博士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承载着我们的童年经历和情感记忆。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创伤可能使这个内心的小孩感到孤独、无助、抑郁和愤怒。斯蒂尔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心理指导,教导读者如何识别和疗愈内心的创伤,重建与内在小孩的联系,从而实现情感的成熟和自我成长。 书中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包含了实用的自助练习和深入的反思问题,帮助读者在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同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通过这一过程,斯蒂尔博士希望能够引导读者走向更加充实和和谐的生活,让那个被遗忘的内在小孩终于找到一个真正的家。这本书是对所有追求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人们的一份宝贵指南。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内心世界与心理问题
1.1 内心的孩子
定义:内心的孩子代表我们未成熟、脆弱的情感部分。
影响: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
1.2 心理问题的根源
童年经历:多数心理问题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自我认知:成年后对自我的误解和不接纳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第二章:疗愈内心的孩子
2.1 接纳自己的过去
重要性:认识到过去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接纳是疗愈的第一步。
实践:练习回顾并理解自己的童年故事。
2.2 与内心的孩子对话
方法:通过想象和内心对话,给内心的孩子以安慰和理解。
目的:增强自我意识的连贯性,促进心理健康。
第三章:建立内在的安全感
3.1 安全感的缺失
原因:童年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
后果:成年后可能在情感上感到不安和焦虑。
重建安全感:通过自我照顾和稳定生活习惯。
3.2 自我保护的策略
正念冥想:提高当下意识,减少恐惧和焦虑。
界限设定:学会说“不”,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第四章:培养内在的自我价值感
4.1 自尊的形成
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比较以及个人的成就。
重要性: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
4.2 克服自我怀疑
认识自我价值: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的意义。
积极反馈:通过自我肯定和他人的正面反馈加强自信。
第五章:走向成熟与健康
5.1 成年人的责任
自我成长:承担成长的责任,积极改变自己。
情绪管理: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5.2 健康的人际关系
沟通:建立开放和诚实的沟通模式。
支持网络:发展支持性的社交网络,增强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