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7年01月01日
《世界的苦难》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与22位合作者共同完成的一部社会调查作品。在这部书中,布尔迪厄团队通过三年的时间,深入访谈了数百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背景的个体,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些访谈以生动的口述历史形式呈现,揭示了社会结构对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 书中的访谈对象包括工人、农民、失业者等社会边缘群体,他们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不平等和经济困难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布尔迪厄通过这些真实案例,展示了社会苦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体的心理和身体上留下痕迹。 《世界的苦难》不仅是一部社会学研究的成果,也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刻反思。布尔迪厄试图通过这些访谈揭示社会不公和结构性暴力的存在,呼吁社会对这些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解决。这本书是对现代社会的一次深刻剖析,也是对社会正义和人文关怀的强烈呼吁。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社会空间与个体苦难
1.1 社会空间的结构
观点:社会空间是由不同的社会地位构成的复杂结构。
关键点:
经济资本:财富、财产等。
文化资本:教育程度、知识技能等。
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
1.2 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
观点:个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其生活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点:
阶级:决定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基本位置。
习性:个体对社会结构的内在化表现。
1.3 苦难的社会生产
观点:苦难是社会结构不平等的产物。
关键点:
社会排斥:边缘群体的苦难之源。
符号暴力:文化再生产的工具,强化不平等。
第二章:教育的场域
2.1 教育的社会功能
观点:教育系统既是生产不平等的手段,也是个体实现向上流动的工具。
关键点:
筛选和分层:教育的选择功能。
文化传承:教育作为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方式。
2.2 教育中的不平等
观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关键点:
家庭背景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场所。
学校效果的不平等:不同学校提供的教育质量差异。
2.3 教育的抵抗与改变
观点:虽然教育体系内存在不平等,但教育也能够成为抵抗和改变现状的场所。
关键点:
教师的角色:教师能够成为推动教育公平的关键人物。
学生反叛:学生的不服从和挑战能够促进教育改革。
第三章:劳动与贫困
3.1 劳动市场的分割
观点:劳动市场分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决定了劳动者的不同待遇和生活质量。
关键点:
不稳定的工作条件:次要市场中常见的现象。
职业培训和再教育的缺失:进一步巩固了劳动市场的分割。
3.2 贫困的多维性
观点: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缺乏,还包括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剥夺。
关键点:
社会网络的缺乏:贫困人群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自尊和希望的缺失:长期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3.3 劳动的尊严与抗争
观点:劳动者应当争取其劳动的尊严和价值。
关键点:
劳动法的实施:保护劳动者权益。
工会和集体行动:提高劳动条件和争取权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