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6年01月01日
《季羡林谈佛》(精装珍藏版)是由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亲自选定的自选集,集结了他一生中关于佛教研究的精华著作。这本书不仅是对季羡林先生学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佛教历史与文化深度解读的重要作品。 书中,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视角,详细阐述了佛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他通过佛教史的讲解,揭示了两大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相遇与融合,展现了中印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书中也深入探讨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塑造了中华文化的流变和发展。 季羡林先生的这部作品不仅对佛教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和认识佛教及其文化意义的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获得关于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对这一领域的热情和对知识严谨追求的学术精神。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我对佛教研究工作的看法
1.1 研究佛教的动机
文化背景:季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但佛教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个人兴趣:自幼对佛教产生兴趣,因它能解答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
学术价值:佛教作为古代印度文化的产物,对于理解中印两国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1.2 佛教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分析佛教的产生、发展及其阶级属性。
文献学方法:利用文本校勘和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佛教经典。
哲学分析:深入探讨佛教教义,如缘起性空等哲学观念。
第二章:佛教的根本教义和理论
2.1 四圣谛
苦谛:世间一切都是苦的。
集谛:造成苦的原因。
灭谛:实现苦的彻底解脱。
道谛:引导人们达到涅槃的道路。
2.2 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
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轮回转世:生命不死,将在轮回中不断转换形态。
2.3 实践菩萨道
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普渡众生:菩萨的目标,不仅自度,还要度他。
第三章:印度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3.1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
汉明帝梦金人:佛教传入中国的传说起点。
白马寺翻译佛经:早期佛经翻译的地点。
3.2 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禅宗的兴起: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净土宗的普及: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第四章:佛教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影响
4.1 佛教文献学的研究
敦煌卷子:发现大量佛教文献,对研究佛教历史至关重要。
梵文巴利文本研究:季先生本人参与了《大事》等经典的翻译和研究。
4.2 佛教艺术和文化交流
云冈龙门石窟: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中印日文化交流:佛教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