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敏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00年12月01日
《敦煌壁画山水研究》是由王伯敏所著的一部深入探讨敦煌石窟艺术的学术著作。敦煌石窟,被誉为世界无与伦比的石窟艺术博物馆,其壁画山水是敦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王伯敏在本书中,系统地分析了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风格、技巧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 书中不仅对敦煌壁画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还探讨了这些壁画在宗教、文化以及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作者通过对壁画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敦煌艺术家们如何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深刻宗教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此外,王伯敏还关注了敦煌学作为一门跨世纪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强调了对敦煌壁画山水持续研究的必要性。他的研究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公众理解和欣赏敦煌艺术打开了新的视角。书中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敦煌学的发展,以及保护和传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缘起: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山水画的研究尚待深入。
研究目的:探索敦煌壁画山水的艺术特点、风格演变及文化内涵。
研究价值:有助于理解中国山水画史,丰富敦煌艺术的研究成果。
1.2 研究方法与范围
研究方法:文献学研究、图像学分析、比较研究等。
研究范围:限定在敦煌莫高窟的山水画,时间跨度从北朝至元。
第二章 敦煌壁画山水的历史发展
2.1 北朝至隋代山水的初步形成
初期特点:简单稚拙,受印度、中亚影响明显。
风格演化:逐渐趋向成熟,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2.2 唐代山水的繁荣与创新
繁荣表现:题材丰富,技法多样,成为壁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点:出现了水墨山水元素,为后世山水画发展奠定基础。
2.3 宋元山水的式微与转变
式微原因:宗教信仰变化,佛教壁画地位下降。
转变趋势:风格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一些具有文人画倾向的作品。
第三章 敦煌壁画山水图像分析
3.1 山水画类型
岩山:多出现在北朝至唐代壁画中,表现坚硬粗犷的山石。
绿树山:唐代开始出现,强调植被覆盖,色彩鲜艳。
水墨山:宋元时期较为常见,以墨色深浅表现山水层次。
3.2 山水构图与空间处理
构图特点:多采用全景式构图,表现高远深远的意境。
空间处理:运用遮挡法、透视法等表现立体空间感。
3.3 人物与山水关系
人物点缀:早期山水画中人物占比较小,用于点景。
人景交融:随着山水画的发展,人物与山水的关系更加和谐自然。
第四章 敦煌壁画山水与文化影响
4.1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外来影响:受到西域画风的影响,如印度的晕染技法。
对外输出:敦煌壁画山水也影响了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绘画。
4.2 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
历史地位:敦煌壁画山水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艺术贡献: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灵感来源。
研究成果总结:系统分析了敦煌壁画山水的历史发展、图像特点和文化影响。
未来研究方向:建议继续深入研究敦煌壁画山水的技法传承、颜料成分及其保护技术等方面。
第五章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