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埃里克·霍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1年06月01日
《狂热分子》摘要: 本书被誉为“群众运动圣经”,作者埃里克·霍弗深入剖析了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特别是那些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特质。通过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经历,霍弗观察到,积极参与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在生活中失意的人们。他们借助群体力量,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在其中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然而,这种狂热往往容易导致盲从、极端化以及对异己的排斥和攻击。本书深刻揭示了群众运动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动因,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群体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群众运动,避免盲目跟风,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群众运动的吸引力
1.1 对改变的渴望
失意者的庇佑所:群众运动为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感到失意和无力的人提供了归属感和新的希望。
替代性满足:参与群众运动可以让人在虚拟的集体中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1.2 领袖的魅力
克里斯玛式领导:具有超凡魅力和感染力的领袖能够吸引并激励追随者,使他们相信共同的目标。
简单明了的口号:领袖通过提出简单而有力的口号来统一群众的思想和行动。
第二章:群众心理的特点
2.1 从众与模仿
群体思维:置身于一个群体时,个体往往会被群体的观点和行为所左右。
对现实的扭曲:群众中的个体会为了适应群体而对自身的认知进行调整。
2.2 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
爱与恨的转化:群众运动中的个体会将对某物的爱转化为对其他事物的强烈憎恶。
狂热与恐惧并存:群众的狂热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未知和失败的恐惧。
第三章:领袖与意识形态
3.1 领袖的作用
方向的指引者:领袖为运动提供目标和方向,激发群众的热情。
纪律的制定者:领袖通过制定纪律来确保运动的稳定和效率。
3.2 意识形态的功能
合法化作用:为群众运动提供正当的理由和目标。
促进社会动员: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团结更多的支持者。
第四章:群众运动的类型及其影响
4.1 积极的社会运动
追求社会正义:改善社会不平等和提升公民权利为目标。
文化复兴:努力恢复和发扬某种传统文化或习俗。
4.2 消极的群众运动
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基于排他性的身份认同而发起的排斥和敌对运动。
宗教极端主义:利用宗教教义来进行极端的社会和政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