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达德利·安德鲁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3年10月01日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是由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达德利·安德鲁撰写的一部权威之作。该书深入挖掘了电影理论的经典脉络,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而系统的电影理论导论。自1983年台湾出版繁体中文版以来,本书首次以中文简体版的形式呈现,为中国读者带来了更为贴近的阅读体验。在书中,安德鲁清晰透彻地阐释了电影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电影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对于热爱电影、致力于电影研究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它将引领读者进入电影理论的殿堂,探寻电影艺术的无穷魅力。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电影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1 早期电影理论
明斯特伯格:提出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强调视觉心理的重要性。
巴拉兹:认为电影是眼睛的“新语言”,强调了电影表现情感的能力。
1.2 电影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系统性影响了电影符号学的形成。
麦茨:提出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具有其独特的语法和符号系统。
第二章: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
2.1 现实主义电影理论
巴赞:倡导电影的纪实性,提出了“长镜头”理论,强调时空的完整性。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记录和揭示现实。
2.2 形式主义电影理论
爱森斯坦:形式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强调电影的结构和蒙太奇手法。
普多夫金:探讨剪辑的节奏和蒙太奇的创造性。
第三章:作者论与主体性
3.1 作者论的起源
特吕弗:提出电影导演应该成为电影的“作者”。
霍珀曼:强调作者的个人风格和创作自由。
3.2 对作者论的批评与发展
安德鲁:批评作者论忽视了电影生产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诺埃尔·卡罗尔:提出电影不仅仅是作者的产物,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意识形态与电影
4.1 马克思主义电影理论
阿尔杜塞: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的体现,影响着电影的生产和接受。
博德里亚:讨论消费社会和媒体如何通过电影传递特定的意识形态。
4.2 弗洛伊德与拉康理论下的电影解读
穆尔维:运用弗洛伊德的凝视理论分析电影中观众的观影机制。
拉康:象征秩序和镜像阶段对电影观者的认同过程有重要影响。
第五章:现代与后现代电影理论
5.1 现代电影理论的挑战
解构主义:质疑传统的电影理论和叙事结构。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强调性别不平等在电影中的表现和影响。
5.2 后现代电影理论的多元化
德勒兹:电影作为时间和运动的表现,强调电影的创造性和动态变化。
波德里亚:后现代的表征危机影响了对现实的模拟和电影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