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Gregory Hamilton, M.D.、格雷戈里.漢默頓 / 楊添圍、周仁宇 / 2013年04月01日
《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是由N. Gregory Hamilton, M.D.及格雷戈里.漢默頓所合著的一本書籍,被譽為客體關係理論的最佳入門捷徑,特別適合初學者閱讀。該書深入探討了人際關係中的客體關係理論,幫助讀者理解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和影響。作者們以清晰易懂的語言,系統地介紹了客體關係理論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則以及實際應用方法。此外,該書還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指導,有助於讀者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客體關係理論,改善人際關係,提升自我認知和情感智慧。無論是對於心理學愛好者還是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心理學中的關係視角
1.1 客體關係理論的興起
精神分析的局限性:傳統的精神分析過於關注內心,忽視了個體與外界的互動。
自我心理學的發展:阿布拉罕和莫爾德等人將焦點從本我轉向自我,強調理性和自覺。
1.2 客體關係的基本概念
客體:在個體心理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他人。
內部客體:個體內心對外部客體的投影和記憶,形成內在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章:從孤立到連結
2.1 早期關係的重要性
依附理論:約翰·鮑比提出,早期的親子依附關係影響個體未來的情感和社會行為。
分裂機制:個體為了保護自己,將好的和壞的感受分開。
2.2 內部工作模型的形成
基模理論:個體基於與客體的早期經驗形成內部工作模型,用以解釋和預測未來的人際關係。
第三章:自我與客體
3.1 自我的三種型態
內在批判者:內化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批評聲音。
愛與恨的極性:自體愛與自體恨的矛盾,影響個體的自我價值感。
3.2 客體關係的三個階段
理想化:個體將客體視為完美的救贖者。
去理想化:當客體未能達到期望時,個體感到失望。
整合:個體開始接受客體的不完美,並尋求更真實的連結。
第四章:心理治療中的客體關係
4.1 治療關係的建立
共情:治療師通過理解病人的情感來建立信任關係。
鏡映:治療師反應病人的感受,幫助其認識自我。
4.2 技術與策略
探索過去關係:幫助病人理解當前的行為模式如何受到歷史關係的影響。
促進内在改變:通過促進自體的整合和成熟來達成心理變化。
第五章:理論與實踐的整合
5.1 客體關係與其他心理學派的融合
認知行為療法:結合客體關係理論,幫助病人修改負面信念和行為模式。
人本主義心理學:尊重個體的主觀體驗,強調自由選擇和責任。
5.2 臨床工作的挑戰與機遇
邊界模糊:在治療中處理好專業邊界與病人建立適當連結的挑戰。
持久的變化:強調治療過程中持續的自我反思和技術靈活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