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盖尔·A.罗伊格·弗朗科利(Miguel A.Roig-Francoli)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12年01月01日
《理解后调性音乐》是由美国音乐家米盖尔·A.罗伊格·弗朗科利撰写的重要音乐理论著作。该书深入剖析了后调性音乐的核心理念与技法,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框架。后调性音乐,作为20世纪音乐的重要分支,突破了传统调性体系的束缚,展现了音乐创作的全新可能性。本书通过系统的分析和丰富的谱例,引导读者逐步理解并掌握后调性音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该书由杜晓十、檀革胜两位译者精心译成中文,准确传达了原著的精髓,为中文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对于音乐学者、作曲家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而言,《理解后调性音乐》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后调性音乐导论
1.1 后调性的定义与特征
特征:音高中心的缺失,和声与旋律的结构更为复杂,形式多样。
定义:突破传统大小调体系的限制,探索更自由的音高组织与结构方式的音乐。
1.2 后调性音乐的历史背景
现代主义:20世纪初的音乐创新,如序列音乐、表现主义。
先锋派:二战后的音乐实验,包括不确定性、偶然性等概念的应用。
1.3 后调性音乐的意义与挑战
意义:为音乐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
挑战:需要听众与传统听觉习惯的断裂,重新学习如何聆听和感受这种新音乐。
第二章:音高结构
2.1 音高集合理论
要点:将音高分组,构建“音集”作为音乐材料的基本单位。
应用:分析和弦、旋律的构成,预测音乐材料的变换。
2.2 十二音技术
基础:阿诺德·勋伯格的十二个半音平等使用原则。
发展:各种序列化手法,如移位、倒影、逆行和倒影逆行。
2.3 非序列后调性方法
特点:不使用严格的序列技术,但仍保持对调性的超越。
实例:微分音音乐、全音阶和五声音阶的使用。
第三章:节奏与时间结构
3.1 节奏的新概念
流动性:连续不断的节奏流,少有清晰的拍号。
分层性:多层节奏结构,独立进行又相互影响。
3.2 时间的视角
微观时间:关注极短的时间单位内的音乐事件。
宏观时间:长期的结构和发展,如节奏的渐变和循环。
3.3 不确定性与即兴
机遇音乐:作曲家和演奏者均不确定的音乐元素。
即兴创作:演奏者在一定的结构下自由发挥。
第四章:音色与织体
4.1 音色的重要性
音色即色彩:音色成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
新音色创造:运用电子乐器和新颖的声音制造技术。
4.2 织体的多样性
单声部织体:单一声音线条的音乐表现。
复合织体:多个独立的音响层次叠加而成。
4.3 空间音效处理
立体声与环绕声:利用声音的空间分布创造出新的听觉体验。
声音定位与移动:模拟现实空间中声源的位置变化。
第五章:后调性音乐的分析与批评
5.1 分析方法概述
结构分析:从整体上识别音乐的组织结构。
过程分析:观察音乐的生成和演变过程。
5.2 音乐批评视角
美学标准:审视音乐的美学价值和创新性。
历史与文化:分析音乐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5.3 实践案例分析
具体作品:挑选代表性的后调性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综合评述:评价作品的技巧、创意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