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海林 罗小平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1999年04月01日
《音乐美学通论》是一部权威性的音乐美学理论专著,由修海林、罗小平共同撰写。该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音乐美学的基础理论,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第一、二章构成“音乐美学思想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西方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为读者提供了宏观的音乐美学背景。此外,该书还详细探讨了音乐的本质、价值、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核心问题,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对于深化音乐美学研究和指导音乐实践具有积极意义。该书适合音乐学者、音乐爱好者以及对音乐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是学习和研究音乐美学的必备参考书。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音乐美学导论
1.1 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定义:音乐美学研究音乐的艺术本质、审美特征及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规律。
研究领域:包括音乐的本质、创作美学、表演美学、接受美学等。
1.2 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古代:古希腊至中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
近代:文艺复兴至启蒙时代的音乐美学理论。
现代:20世纪以来的音乐美学新理论和流派。
第二章:音乐的本质与特性
2.1 音乐的物理基础
声音属性:音高、音量、音色。
时间结构:节奏、节拍、时间形式。
2.2 音乐的心理构成
听觉感知:音乐如何被人的听觉系统接收。
情感表达:音乐如何引发和表达情感。
2.3 音乐的社会文化属性
文化身份: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功能。
社会功能:音乐在社会交往和仪式中的作用。
第三章:音乐创作的美学原则
3.1 创作动机与灵感
内部动机:作曲家个人的情感、思想与音乐语言的内在联系。
外部启发: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对创作的触发作用。
3.2 创作过程与方法
构思与草图:初稿的形成过程。
修改与完善:作品的精细化处理。
第四章:音乐表演的美学问题
4.1 表演的创作性与再创造
原作忠实性:忠于作曲家的原始意图。
表演创造性:演奏家个人的艺术理解和表达。
4.2 表演技术的审美意义
技巧与情感:技术如何服务于情感的表达。
风格与流派:不同表演风格和流派的审美特点。
第五章:音乐批评与鉴赏
5.1 音乐批评的标准与方法
历史性标准:作品在音乐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风格性标准:作品在特定音乐风格内的创新性和代表性。
5.2 音乐鉴赏的心理过程
知觉与理解:听觉感官到音乐意义的转换。
情感与想象:音乐引起的美感体验和个人想象。
第六章:音乐美学的未来发展
6.1 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哲学与心理:音乐美学与哲学心理学结合的探讨。
科技与应用:科技进步对音乐美学研究的影响。
6.2 当代音乐美学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交流:多元文化主义对音乐美学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消费与审美变迁:新的传播方式对音乐审美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