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涛、刘青峰 / 法律出版社 / 2011年01月01日
《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是金观涛和刘青峰的重要著作,该书深入探讨了1840至1956年间中国社会宏观结构的重大变迁。作者以新颖且富有挑战性的视角,反驳了将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简单视为传统社会断裂的流行观点。他们认为,这一时期的变迁更应被视为传统社会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自我调整和开放过程。书中详细分析了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经济形态和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揭示了这些变化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在动荡中逐步走向开放和现代化。这部作品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论
1.1 背景回顾
改革开放的背景: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超稳定结构的提出:历史上,中国社会展现出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探讨改革开放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超稳定性的维持。
意义:理解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理论框架
2.1 超稳定结构的概念
定义:指社会结构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能够适应并整合内外部变化。
表现:历史上的中国社会结构长期稳定,对外来影响有一定的适应性。
2.2 社会变迁的动力
内部动力: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矛盾。
外部动力:全球化、科技进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结构变迁
3.1 经济结构的变革
市场化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产权多元化: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兴起。
3.2 政治结构的调整
政治体制改革:增加政治透明度和公民参与。
法治建设的加强:法治替代人治,保障社会公正。
3.3 文化价值观念的演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多元文化的形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第四章:超稳定性与新结构
4.1 超稳定性的重新评估
变迁中的稳定性:社会结构在变迁中仍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制度弹性:中国社会制度的适应性和韧性。
4.2 新型社会结构的展望
网络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对社会组织和个人关系的影响。
和谐社会:强调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第五章:结论
5.1 研究回顾与总结
变迁与稳定的统一:中国社会在开放中的变迁中保持了超稳定性。
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深化改革的方向。
5.2 对未来的启示
政策制定:需考虑社会的超稳定特性和变迁需求。
个人与组织的适应:在社会变迁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