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乔治·奥威尔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10年04月01日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这部作品通过对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深刻探讨了个人自由、权力滥用和历史操控的主题。故事设定在一个名为“大洋国”的虚构国家,那里的居民生活在一个由党和其领袖“老大哥”严格控制的社会中。个人的隐私几乎不存在,思想受到监控,历史被不断改写以符合党的意识形态。 村上春树的《1Q84》是对《1984》的文学致敬,通过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超现实情节,展现了一个与奥威尔设想的反乌托邦世界相呼应的平行宇宙。刘绍铭的中文译本首次在内地出版,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个经典且易于理解的版本,使得这部作品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1984》自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62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销量超过5000万册。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成为了政治和社会批评的象征。《时代周刊》甚至将其列为“最好的100本小说”之一,显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奥威尔的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警示我们关注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权力的制约。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无知即力量
1. 主角介绍
主角温斯顿·史密斯是一名普通党员,负责在真理部工作,修改历史记录以符合党的要求。
2. 社会背景
描述了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奥斯兰",由党控制和统治,实行全面的监控和思想控制。
3. 党的权力
党拥有绝对的权力,不允许任何个人独立思考,实行双重思想,即同时接受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
第二章:战争即和平
1. 和平的假象
描述了尽管该国处于持续的战争状态,但党通过宣传机器营造出一种虚假的和平感。
2. 无产阶级
介绍了无产阶级(proles)的角色,他们是未被党完全控制的社会阶层,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
3. 内在敌人
温斯顿开始怀疑党内存在反对派或反叛组织的可能性。
第三章:自由即奴役
1. 对自由的追求
温斯顿开始私下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表达对自由和真实历史的渴望。
2. 对爱情的渴望
温斯顿遇到了同事朱莉亚,两人发展出秘密恋情,对抗党的性压抑政策。
3. 反叛的开始
温斯顿和朱莉亚被奥勃良引诱加入一个地下反抗组织,但实际上这是党设下的陷阱。
第四章:愚昧即力量
1. 真相的揭露
温斯顿被捕并受到严酷的审讯,最终被迫承认他的"罪行"。
2. 洗脑过程
温斯顿在"爱国主义部"经历了洗脑和精神摧残,最终背叛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性。
3. 最终的屈服
温斯顿对大哥的爱和信仰最终确立,象征着个体完全屈服于极权主义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