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re Bourdieu / Routledge / 2010年04月23日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79年。在这本书中,布迪厄探讨了品味和审美判断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阶层,以及这些判断如何被用来维持和强化社会不平等。 布迪厄认为,个人的品味和偏好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是深受社会结构和文化资本的影响。他提出了“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指的是个人通过教育和家庭背景所获得的文化知识和经验。这种资本使得某些群体能够欣赏并赋予某些艺术形式更高的价值,而这些艺术形式往往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吻合。 通过对法国社会的研究,布迪厄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音乐、艺术、食物、服装等方面的偏好差异,并指出这些差异如何被用来区分“高雅”与“庸俗”。他强调,这些品味的判断并非自然或客观存在,而是社会构建的结果,它们服务于社会分化和阶层再生产的机制。 《Distinction》不仅对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理解文化消费、社会阶层以及文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布迪厄的这部作品挑战了传统的品味观念,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无意中成为社会结构的维护者,通过我们的品味和偏好表达和巩固社会分层。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论
关键点:
社会空间与品味:Bourdieu认为品味是社会区分的工具,反映了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
文化资本: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解释了文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
方法论:书中的一个核心方法是文化实践的研究,包括艺术、音乐和文学等的偏好。
第二章:味觉与社会空间
小节:
分类体系: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分类体系来组织和理解事物,这些体系中包括了美学选择。
合法品味:某些品味被社会认为是合法或高贵的,与其相关的是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
区分与排他:通过展现特定的品味,个体可以制造并维持与社会其他阶层之间的距离。
第三章:文化的符号权力
小节:
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在传递合法文化资本的过程中,无形中对不符合主流的文化进行了压制。
合法性的历史积累:文化权威的来源是长期以来的历史积累和社会共识。
亚文化与反抗: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次文化品味,以抵抗主导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日常生活与文化实践
小节:
早期社会化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个体最早接触并学习品味的社会化场所。
趣味的体现:个体在选择休闲活动和消费产品时,其选择的品味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倾向。
艺术参与与文化表达:个体对艺术的参与方式和对文化的表达是个体社会身份的一种体现。
第五章:品味与阶级再生产
关键点:
社会再生产机制:品味作为阶级结构的再生产机制,帮助维持了现有的社会秩序。
文化再生产不平等:文化和教育的不平等关系帮助了社会阶级地位的保持和继承。
结论
关键点:
品味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品味不是固有的品质,而是与时代和社会结构紧密相关的社会产物。
反思与超越:呼吁人们批判性地反思现有的品味体系,寻求一种超越狭隘社会区分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