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9年06月01日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深情描绘鄂温克民族生存与奋斗的长篇小说。作品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背景,通过丰富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鄂温克人在严酷自然环境与现代文明冲击下所坚守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顽强生命力。这个弱小民族在面对重重困境时,依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存智慧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品不仅是对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读者能够感受到鄂温克民族的坚韧与执着,以及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从而引发对人与自然、文明与传承等议题的深思。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清晨
第一节:尼都萨满
尼都萨满的背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拥有神秘的力量和崇高的地位。
民族信仰:萨满教的盛行,人们深信万物有灵。
尼都萨满的死亡:预兆着部族的动荡和变化。
第二节:我的出生
家庭背景:主人公是“我”,一个出生在鄂温克族的小女孩。
自然描述:描绘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自然风光。
成长记忆:通过“我”的视角记录部族的生活点滴。
第二章:正午
第一节:金得的爱情
人物金得:一个内敛且执着的年轻人。
爱情悲剧:金得对妮浩的爱恋以死亡为结局,展现了爱情的纯真与残酷。
社会压力:金得的选择反映出现实与传统的冲突。
第二节:迁徙
迁徙的原因:自然环境变迁和政治因素导致部族不断迁徙。
生活的挑战:迁徙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还有生活方式的挑战。
文化的传承:即使在迁徙中,鄂温克族的文化和信仰依旧得以保留。
第三章:黄昏
第一节:伊万的去世
伊万的人物形象:一位勇敢老猎人,深受族人所敬重。
死亡的象征:伊万的死象征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族人的反响:通过描写族人对伊万逝世的反应,展示了人与死亡的关系。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文化冲击:“文革”给这个偏远部落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
宗教信仰的变化:萨满教在文革期间遭到了禁止,反映了政治与宗教的冲突。
人物的变迁:描述了文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主人公心理的触动。
第四章:尾声
第一节:告别
告别的主题:全书贯穿始终的是不断的告别,对过去、对自然、对生命。
未来的不确定:告别之后是对未知未来的不确定感。
生命的轮回:通过生命的消逝和新生命的诞生,展现生命的循环和永恒。
第二节:最后的记忆
历史的印记:记录了鄂温克族最后一批下山定居的历史事件。
个人的选择:展现了个体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选择和无奈。
自然的呼唤:回归自然和传统文化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