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雨柔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4年03月01日
《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 1916-1958》一书由钟雨柔撰写,深入挖掘了汉字在现代中国历史中的变革过程。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结合国际背景与历史细节,生动地呈现了汉字革命从发生到变异,再到中止的戏剧性历程。书中,作者从语音中心主义的转向出发,揭示了这一变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汉字历史的一次全面回顾,更是对现代中国语文现代性起源的深刻洞察。通过阅读《汉字革命》,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字在现代中国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社会文化变革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前言
背景介绍:阐述了20世纪初中国语文变革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研究目的:分析汉字和汉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以及遭遇的挑战。
第一章:汉字改革的序幕(1916-1927)
1.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文学革命:主张使用白话文,摒弃文言文。
语言革命:提倡国语统一,反对方言的隔阂。
1.2 汉字的质疑与挑战
汉字存废之争:部分学者提出废除汉字,采用万国新语。
拼音文字的试验:试图创造一种拼音化的汉字系统。
1.3 文学形式的创新
新诗运动:尝试用白话书写诗歌,革新诗歌形式。
小说现代化:现代小说开始兴起,反映社会现实。
第二章:汉字体系的重构(1928-1937)
2.1 国语罗马字的推广
官方政策支持:国民政府倡导使用国语罗马字。
教育实践:学校教育与出版业开始广泛采用国语罗马字。
2.2 简化字的推行
社会需求:简化字更易于学习和传播。
字库的建立:一系列简化字表被编制出来。
2.3 语言规划与政策
标准化工作:制定语言文字的统一标准。
教育的规范化:对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提出具体要求。
第三章:战争与文字的变革(1937-1949)
3.1 战争时期的影响
文字传播的变化:抗日战争期间,文盲率降低,汉字普及率提高。
文学的功能转变:文学作品更多地为抗战服务。
3.2 延安的语言实验
民族形式的探索:在延安,汉字和汉语的现代化尝试与民族自尊心相结合。
延安文学的成就:文学创作展现了一种新的民族风格。
第四章:汉字的现代性与全球化(1949-1958)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字政策
继续推动简化字:推广简化字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标志。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为汉字学习提供了一种更加简便的方法。
4.2 汉字文化的全球影响
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汉字艺术的现代传承:书法等汉字艺术形式得到了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机遇。
历史意义:汉字革命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展望:汉字将继续在现代社会中演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