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赓哲 / 中信出版社 / 2023年04月01日
《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一书由知名历史学者于赓哲撰写,深度探讨了唐朝科举制度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科举在唐代影响深远,犹如“鱼跃龙门”,“烧尾”之喻,象征着士子们奋力一搏,希望一举成名的决心。书中不仅详细解析了科举的运作机制和它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更以李白、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等唐代才子才女的生平为线索,展现了他们如何通过科举走向人生巅峰的传奇经历。这些才子才女的风采与才华,以及他们在科举道路上的艰辛与挫折,都被于赓哲生动地再现出来,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唐代社会画卷。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唐代文人墨客的饮食江湖
1.1 饮食与文人墨客的生活
生活必需:唐代文人的生活离不开饮食,宴会、交游、读书、创作皆与饮食相关。
社会交际:宴饮成为文人交流思想、增进感情的场合。
文化象征:饮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人的审美情趣。
1.2 文人雅士的美食追求
品味鉴定:文人通过品尝鉴别美食,提升个人品味。
菜单创作:如陆羽撰写《茶经》,李渔的《闲情偶寄》中的饮食篇章。
独特饮食理论:如白居易的“五味调和”与养生观念。
第二章:才子佳人的诗酒情缘
2.1 酒仙诗圣的典型形象
李白:以酒激发诗意,作品充满豪放不羁之气。
杜甫:诗中常见对酒的描写,反映其复杂内心世界。
白居易:晚年痴迷于酒,诗作中有许多对酒的吟咏。
2.2 诗酒文化在唐代的流行
诗酒比赛:文人相聚饮酒作诗,比拼才华。
酒入愁肠:酒被用来消愁,增强诗作的感染力。
以酒会友:酒成为文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媒介。
第三章:饮食文化与社会变迁
3.1 唐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胡化影响:受中亚影响,食物种类增多,如胡饼、奶酪等。
享乐主义:经济发展带来饮食享乐之风,宴会频繁。
饮食文学化:饮食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3.2 饮食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宫廷贵族:奢华繁复的饮食文化,追求新奇名贵食材。
文人阶层:注重饮食的雅致和文化内涵,崇尚自然和健康。
市井百姓:饮食简单朴素,更注重实用和满足口腹之欲。
第四章:烧尾宴与科举文化
4.1 烧尾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官员升迁时举办,取“鱼跃龙门”之意。
发展变化:从官方到民间,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
4.2 科举与饮食文化的互动
科举前饮食:考生准备期间注重饮食调养身体和精神状态。
科举后庆贺:成功的考生往往举办盛宴,以示庆祝和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