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书评周刊 / 新星出版社 / 2022年11月01日
这本书以豪华的学者阵容,深度探讨了性别身份困境,特别是针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沈奕斐、祝羽捷、蓝蓝、罗新、汪民安等力荐的学者访谈,书籍带领读者看见女性,看见女性学者,听见她们的声音和思考。内容不仅聚焦于性别,更超越了性别,提醒我们性别虽然重要,但并非生活的全部。这本书旨在拨开性别的迷雾,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女性的处境和需求,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性别问题的视角。无论是对性别研究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希望了解女性问题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将为你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通过推心置腹的深度对谈,它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观念。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女性学者的学术之路
1.1 学术选择的初衷
追求兴趣与热情:多数女性学者表示,选择学术研究是出于对某一领域的热爱。
社会影响与使命感:部分学者感受到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需求,从而立志从事性别研究。
1.2 学术道路的挑战
性别偏见:在学术领域,女性经常面临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的待遇。
平衡工作与家庭:女性学者在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上常常承受巨大压力。
第二章:性别与学术研究
2.1 性别作为研究视角
交叉性理论:强调性别与其他身份认同(如种族、阶级)的交叉影响。
性别分析方法论:提倡在研究中融入性别维度,以更全面地理解现象。
2.2 性别平等的学术环境
推动性别平等政策:在学术机构中推行性别平等政策和程序。
培养女性领导者:鼓励并支持女性在学术领域中担任领导角色。
第三章:女性学者的影响力
3.1 学术贡献与社会影响
理论创新:女性学者往往能带来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政策与实践影响:通过研究成果影响社会政策和实践,促进性别平等。
3.2 个人故事的力量
作为榜样的力量:女性学者的个人经历和故事能够激励后辈。
打破刻板印象:通过公开谈论性别议题,帮助公众理解女性在学术领域的真实情况。
第四章:展望未来
4.1 推动性别平等教育
包容性课程设计:在课程中纳入性别多样性和平等的教育内容。
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性别问题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4.2 拓展性别研究的边界
跨学科合作:鼓励在性别研究中融入更多学科视角。
全球背景下的性别研究:关注全球化对性别不平等的影响,以及性别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