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大卫·英格里斯、[英]克里斯托弗·索普 / 商务印书馆 / 2022年07月01日
《社会理论的邀请》由英国学者大卫·英格里斯和克里斯托弗·索普合著,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书中指出,虽然社会理论起初可能显得难以理解,但实际上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接受到一种思维训练,从而更好地分析社会现象,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书旨在为社会理论初学者提供一扇窥探社会科学世界的窗户,同时也为对社会科学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资源。书中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既适合学术研究者参考,也适合普通读者拓宽视野,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认知能力。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社会理论导论
1.1 社会理论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社会理论是对社会现象的系统性解释。
目的:提供理解和分析社会行为、结构与功能的框架。
1.2 社会理论的历史背景
启蒙时期:社会契约理论的出现。
19世纪: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
20世纪:多种社会学理论如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兴起。
1.3 社会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价值: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世界的复杂性。
方法论意义:指导研究者进行经验研究和数据收集。
实践应用: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关键概念与理论框架
2.1 结构-行动者视角
结构:社会的组织方式,包括规则和资源分配。
行动者:具有意识和能动性的个体或集体。
互构关系:结构与行动者相互影响和塑造。
2.2 宏观-微观链接
宏观理论:关注社会整体的变迁和模式。
微观理论:研究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
连接机制:探讨宏观现象如何通过微观互动得以体现。
2.3 时间性与历史性
时间性:社会现象的时间维度。
历史性: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对个体和集体的影响。
第三章:主流社会理论流派
3.1 功能主义
稳定性与整合:社会系统的均衡和和谐。
功能必要条件:维持社会系统稳定所必需的条件。
批评与发展:过分强调共识而忽视冲突和变革。
3.2 冲突理论
利益与权力:社会不平等和冲突的根源。
变迁动力: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和不平等导致的变革。
多元化视角:冲突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包括文化、价值观等。
3.3 符号互动主义
社会建构:人们通过日常互动赋予事物意义。
自我与身份:个体在互动中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
情境与诠释:行为是基于对场景的主观理解和解释。
第四章:社会理论的应用与挑战
4.1 研究方法与创新
实证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分析。
理论驱动的研究:理论框架指导下的研究设计。
跨学科交流: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4.2 实践中的应用
社会政策:理论指导下的政策制定与评估。
教育与文化:社会理论在教育体系和文化变迁中的应用。
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社会理论与地方实践的对话。
4.3 理论面临的挑战
复杂性增加: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变化。
多元化需求:社会群体多样性和价值观多元化。
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