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2年01月01日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是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的经典之作。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身体与空间在后现代语境下的重要性与变迁,将抽象的理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洞见的新世界。汪民安教授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晓畅的行文风格,引领读者穿梭于后现代理论的丛林之中,感受身体与空间在现代社会中的多维意义。本书不仅是一部让人如痴如醉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宽视野的必读之作。无论对于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独到的见解。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论
1.1 后现代性的到来
**背景**: 西方社会的深刻变化,传统理论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后现代特征**: 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多元性、碎片化和文化相对主义。
1.2 身体的突显
**身体转向**: 现代哲学中身体的边缘地位向后现代哲学中的核心转变。
**身体的重要性**: 作为感知世界的基础,对身份和权力的铭刻。
第二章:身体与后现代性
2.1 后现代身体观
**反本质主义**: 身体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是多元和流变的现象。
**去中心化**: 身体的权威被解构,个体享有更多自由去塑造自我。
2.2 身体与权力
**微观政治学**: 权力的微观运作通过对身体的规训和控制体现。
**抵抗与解放**: 身体成为抵抗权力、寻求解放的重要场所。
第三章:空间与后现代性
3.1 空间的再思
**后现代空间**: 异质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的空间概念。
**非场所**: 与传统固定的地理空间相对的流动和临时性空间。
3.2 空间的表征与生产
**表征**: 空间如何通过各种符号和叙述被建构和呈现。
**生产**: 强调人与社会在空间形成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第四章:后现代性与当代文化
4.1 后现代文化的特征
**拼贴与混杂**: 不同风格、文化元素的自由组合和融合。
**消费主义**: 文化被视为商品,消费成为构建身份的手段。
4.2 后现代媒体景观
**媒介即信息**: 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是形塑现实和主体性的力量。
**图像转向**: 图像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第五章:结论:后现代性的挑战与机遇
5.1 理论反思
**后现代哲学的局限**: 是否能提供一个连贯和全面的替代方案。
**批判性质疑**: 后现代理论是否过于悲观和虚无。
5.2 实践前景
**政治可能性**: 后现代立场如何促进激进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参与。
**伦理责任**: 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新思考个体的责任和伦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