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马丁·海德格尔 原著、陈嘉映 编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年05月01日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探讨了存在、时间、人的生存等问题。本书通过分析时间的结构和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现代科技文明下人类的处境,并呼吁人们回归到存在本身。该书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20世纪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对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陈嘉映编著的读本,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浅出的阅读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海德格尔的思想精髓。本书不仅适合哲学专业人士研读,也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对于人们思考人生、探索存在意义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处境和未来发展方向。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存在的意义
1.1 存在的遗忘
现象学方法:回归事物本身,追问存在的本质。
存在的遗忘:传统哲学关注存在者而忽略了存在本身。
1.2 存在的问题
基本问题:什么是存在?
存在论差异: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
1.3 存在与时间
时间性:理解存在的关键,因为存在总是在时间中显现。
第二章:时间性作为存在的境域
2.1 时间性的三个维度
将来:存在的原始现象,筹划的可能性。
曾在: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意义。
当前:将来和曾在的交汇点,构成时间的现在。
2.2 时间性的绽出
绽出性:时间性不是线性流淌,而是到时(Temporalität)的过程。
2.3 时间性与日常性
日常状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以逃避的方式对待时间。
第三章:此在的基础存在论
3.1 此在的本质
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结构,与世界的密切关联。
操心:此在的基本规定性,结构为“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世界中的-作为寓于世内上手事物的”。
3.2 此在的存在论历史
起源:哲学史上的存在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
3.3 此在的本真性与非本真性
本真状态:面对自己的死亡,选择自己的可能性。
非本真状态:日常生活的逃避,对死亡的否认。
第四章:存在的领会与诠释
4.1 领会与解释
存在论领会:此在对于存在的理解是先于任何认识的。
解释学循环:解释和理解是在一个循环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的。
4.2 语言与存在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不仅仅传达信息,更是存在得以展现的场所。
4.3 诗与思
诗意地居住:艺术作品中存在的显现。
思的任务:追寻存在的意义,不是理论思考,而是更为本源的思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