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 九州出版社 / 2020年02月01日
《当权的第三帝国》是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J. 埃文斯的杰作,深入剖析了纳粹德国在掌权初期的六年内,如何通过一系列铁腕政策,从镇压政治运动到整顿就业市场,逐步将国家引向战争的道路。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纳粹德国的内在机制和社会变迁,也挑战了人们对其的固有认知。尽管在纳粹党上台之初,外界并未预见到其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但埃文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精锐的分析,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在和平外衣下暗流涌动的极权国家形象,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纳粹德国如何走向战争,以及这场浩劫背后的深层原因。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部分:权力之路
第1章:希特勒的崛起
魏玛共和国的危机:战后德国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民主政治受到挑战。
纳粹党的崛起: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情绪,通过选举和街头暴力逐渐夺取政权。
啤酒馆暴动:1923年的政变尝试,希特勒首次试图夺取政权未果,但却因此声名鹊起。
第2章:啤酒馆暴动后的清算
纳粹党的重组与扩张:啤酒馆失败后,希特勒决定以合法手段夺取政权。
宣传与操纵:戈培尔领导的宣传部开始运作,操控舆论和公众意识。
新政府的形成:希特勒建立了独裁政府,清除异己,巩固权力。
第二部分:建立第三帝国
第3章:国家社会主义的国家观
意识形态的确立:纳粹党确立了其核心理念和目标,包括血统纯正、领土扩张等。
领袖原则的实行:强化领导人的无上权威,实行集权统治。
反犹太主义的加剧:官方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排斥和迫害犹太人。
第4章:经济的转型与战争准备
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提出“四年计划”,追求经济自主,准备战争物资。
军事力量的重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逐渐被违反,重整军备。
外交政策的调整:寻求盟友,如意大利和日本,共同对抗同盟国。
第三部分:二战爆发
第5章:战争的序幕
德奥合并:吞并奥地利,扩大德意志民族的领土。
慕尼黑危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英法妥协,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
波兰问题:对波兰的侵略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6章:战争中的第三帝国
闪电战的成功:初期对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快速征服。
东线的战事:苏德战争,德军最初取得重大进展但最终陷入持久战。
盟军的反攻:从1942年开始,盟军逐步反攻,第三帝国的战败不可避免。
第四部分:帝国的覆灭
第7章:战争转折与内部矛盾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的巨大失败,标志战争转折点。
盟军轰炸下的德国:持续的战略轰炸严重破坏了德国的工业基础和城市。
内部抵抗与背叛:战争末期,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意识到失败的不可避免,并开始寻找出路。
第8章:第三帝国的末日
诺曼底登陆与东线崩溃:西线的盟军和东线的红军同时向德国发起进攻。
柏林之战:苏联红军攻占纳粹德国首都,标志着第三帝国的结束。
希特勒的最终命运: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杀,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