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蒂莫西·斯奈德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0年01月01日
《民族的重建》是一部由美国学者蒂莫西·斯奈德撰写的历史著作,聚焦于波兰、乌克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四个国家从1569年至1999年的民族重建历程。该书揭示了这一时期内,这些国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所经历的巨大变革,以及民族身份的塑造和重构过程。斯奈德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展现了这些国家在面对外来侵略、国内动荡和民族冲突时,如何努力寻求自身民族的发展和复兴。这部作品获得了2003年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等多项殊荣,被誉为是一部具有深刻洞见和广泛影响力的历史佳作。对于研究东欧历史和民族问题的学者和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摘要
第一部分:波兰
第一章:波兰的分裂与失落(1569-1795)
关键点一:1569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成立,波兰开始了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关键点二:波兰的政治体系允许贵族对国家的广泛控制,但也导致内部不稳定。
关键点三:三次瓜分波兰,使得波兰从地图上消失了一百多年。
第二章:波兰的复兴与再次分裂(1795-1918)
关键点一:波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波兰的国际地位和民族意识。
关键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领土争议和政治分歧随之而来。
第二部分:乌克兰
第三章:乌克兰的哥萨克时代与俄国化(1569-1917)
关键点一:乌克兰的哥萨克阶层对独立与发展有着强烈的渴望。
关键点二:哥萨克起义反映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
关键点三:沙皇时代的俄国化政策试图消除乌克兰的民族认同。
第四章:苏联时期的乌克兰(1917-1991)
关键点一:苏联成立初期,乌克兰短暂存在过一个独立的苏维埃政府。
关键点二:苏联领导人通过强制实行集体化和工业化,对乌克兰社会施加深刻影响。
关键点三:大饥荒(Holodomor)进一步加深了乌克兰人对苏联政权的反感。
第三部分:立陶宛
第五章:立陶宛从立陶宛公国到苏联加盟共和国(1569-1940)
关键点一:立陶宛在立陶宛-波兰联邦时期保持着相对独立。
关键点二:立陶宛在1795年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关键点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立陶宛短暂复国,随后被苏联占领。
第六章:复国后的立陶宛(1991-1999)
关键点一:1991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标志着苏联解体的一部分。
关键点二:独立后的立陶宛面临经济适应和融入西方的挑战。
第四部分:白俄罗斯
第七章:白俄罗斯的民族认同与苏联时期(1569-1991)
关键点一:白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认同较弱,受波兰和俄罗斯的影响较大。
关键点二:苏联时期,白俄罗斯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进一步加强了苏联中央集权。
第八章:白俄罗斯独立后的发展与挑战(1991-1999)
关键点一:独立后的白俄罗斯面临选择维持与俄罗斯的紧密关系还是转向西方的困境。
关键点二:卢卡申科政权的建立,加强了集权统治,同时与西方产生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