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德]E.蒂森 / 商务印书馆 / 2018年10月01日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是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的考察记录,涵盖了他1868年至1872年间在中国的探险历程。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李希霍芬对当时中国地理、人文的深入观察,更展现了他作为首位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学者的独到见解。通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一窥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风貌,感受古老丝路的魅力。李希霍芬的精确描述和深刻洞见,使这本书成为研究中国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旅行文学资料。这本书是了解李希霍芬学术思想和他眼中中国形象的珍贵窗口。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1.1 李希霍芬的身份与背景
普鲁士地理学家:以科学考察为目的,对中国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首次游历:1860年代,记录了中国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1.2 旅行的目的与意义
科学探索:收集自然地理、植物、动物等科学数据。
为未来探险提供参考:其成果对德国甚至全球的地理学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山东之旅
2.1 山东的自然地理
多山丘陵:地形起伏,气候多变。
黄河流域影响: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与水患问题。
2.2 山东的人文景观
孔子的故乡:曲阜的文化遗产与儒家文化的影响。
青岛的开发:德国在该地区的势力扩张与其影响。
第三章:山西与陕西之旅
3.1 煤炭资源及其开发
丰富的煤炭储地:对未来工业潜力的评估。
开采技术的落后: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了煤矿的开采效率。
3.2 历史遗迹与文化景观
古都西安: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华山的壮丽: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的结合。
第四章:长江流域考察
4.1 水文与气候特点
长江流域的多样性:从上游山区到下游平原的不同生态环境。
季节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4.2 城市发展与经济活动
上海的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与国内发展的交汇点。
长江中游的城市群:宜昌、重庆等地的经济潜能。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 对中国的总体印象
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水资源等的重要性。
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城乡差距、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
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持续的科学考察: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促进中德交流:加强两国在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