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亚历山大·米切利希、[德]玛格丽特·米切利希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8年11月01日
《无力悲伤》一书深入探讨了集体行为的原理,是德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米切利希与其妻子玛格丽特·米切利希的合著之作。本书被视为向勒庞的《乌合之众》和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缺憾》致敬的作品,采用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以精神分析为工具,衡量人性、社会和文明。书中通过对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剖析,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与行为模式,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国内知名心理学家的推荐也为本书增色不少。总之,《无力悲伤》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心理学佳作,对于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性。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关键点:
背景介绍:阐述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无力感与悲伤情绪。
研究对象:集体行为中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无力悲伤的根源,探讨其对个体和集体的影响。
第二章:无力感的心理机制
小节一:无力感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定义:个体面对无法改变的情境时产生的心理状态。
表现:消极情绪反应,主动性降低,逃避现实行为。
小节二:无力感的心理成因
认知因素:不合理的信念和期望导致的无助感。
社会学习:模仿他人无力应对的行为模式。
生物因素:神经生理机制对无力感的影响。
第三章:悲伤的社会学视角
小节一:悲伤的集体表达
文化规范:社会对悲伤表达的规范和期待。
群体支持:集体中悲伤情绪的共融与支持作用。
小节二:悲伤与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不同社会阶层悲伤体验的差异。
权力关系:权力结构对个体悲伤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无力悲伤与集体行为
小节一:无力悲伤与群体冲突
情绪传染:悲伤情绪在群体中的迅速传播。
冲突升级:无力感可能导致的激烈群体反应。
小节二:无力悲伤与集体抗争
抗争动力:个体无力感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催化剂。
策略选择:无力悲伤下的抗争方式及其效果。
第五章:应对无力悲伤的策略
小节一:个体层面的心理干预
认知重构: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积极思维。
情绪调节: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减轻悲伤情绪。
小节二:社会层面的支持系统
社区支持:构建社区支持网络,提供情感援助。
政策干预:制定相关政策,减轻社会不公与贫困。
第六章:结论
关键点:
研究回顾:概述全书的主要发现和贡献。
未来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