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艾里希·弗洛姆、[美国] 埃里希·弗洛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8年11月01日
《逃避自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经典之作,该书深入探讨了极权主义的社会心理根源。弗洛姆通过精神分析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为何常常选择逃避自由,转而投向极权主义的怀抱。他认为,现代科技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但同时也带来了孤独、无力和焦虑。为了逃避这些负面情绪,许多人选择了放弃自由,屈服于权威。这本书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心理问题和政治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通过阅读《逃避自由》,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自由的真谛,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
1.1 自由与社会进程
自由的概念:自由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自主性,更是社会关系中的互动和依赖。
社会进程对自由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中世纪后期至现代,带来了个体自由度的增加。
1.2 心理学的自由视角
个体的内在冲突:自由带来的不仅仅是解脱,还有孤独和无力感。
心理学对自由的态度:心理学开始探讨自由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1.3 自由的双重意义
积极自由:自我实现,成为自己主人的自由。
消极自由:从外部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
第二章: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2.1 中世纪的人格概念
中世纪的人格特质:中世纪的人格结构较为固定,个体通过宗教信仰与社会角色确定自身。
2.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格变化
文艺复兴的个体觉醒:文艺复兴时期,个体价值和世俗生活的重要性开始被强调。
宗教改革的内省性:宗教改革强化了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提升了个人内省的重要性。
2.3 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辩证性质: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主义,但同时也伴随着孤独的增加和对归属感的追求。
第三章: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与反叛
3.1 马丁·路德的宗教理论与个体自由
因信称义:马丁·路德的教义强调了个体信仰的自由和重要性。
3.2 加尔文的预定论与个体焦虑
预定论的后果:加尔文的预定论导致信徒对自己得救与否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个体的心理焦虑。
3.3 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的联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特别是工作和节俭的教义,为资本主义的崛起提供了道德基础。
第四章: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及其困境
4.1 现代社会的技术与自由
技术与控制: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新威胁。
4.2 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
经济自由的不平等:经济自由的扩大带来了财富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
政治自由的悖论:政治自由的实践可能受到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制约。
4.3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权威主义与机械化:面对自由带来的孤独和无力感,个体可能选择逃避到权威或机械化的生活方式中。
第五章:尼采、马克思与逃避自由
5.1 尼采的超人哲学
超人与自由:尼采提出超越现代文明,追求个人的力量和自由。
5.2 马克思的异化与阶级斗争
劳动异化: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现象,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自由。
5.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自由
精神分析的自由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如何在内在冲突中寻求自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