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 新星出版社 / 2018年04月01日
《乌托邦年代:1968-1969,纽约—巴黎—布拉格—纽约》一书由法国剧作家让-克劳德·卡里耶尔撰写,以第一人称视角生动叙述了1968年至1969年间全球社会与文化的大动荡。书中通过作者在纽约、巴黎、布拉格等地的亲身经历,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激情、冲突与变革。从早春的花朵,到街头的铺路石,再到轰鸣的坦克,卡里耶尔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世界即将改变的画卷。这本书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更是对青春、梦想与乌托邦精神的颂歌,读来令人感慨万分,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纽约的新浪潮
小节1:背景介绍
1968年作为全球性的转折点,社会运动、文化变革和政治动荡交织。
纽约作为文化和艺术创新的中心,引领了新思潮的兴起。
小节2:反战抗议与嬉皮文化
越南战争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嬉皮士文化的兴起,反映了对权威的挑战和对自由的追求。
小节3:地下电影与先锋艺术
地下电影的兴起,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挑战传统叙事方式。
先锋艺术家们的实验性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多元和激进。
第二章:巴黎的五月的革命
小节1:学生运动的点燃
巴黎的学生们因对教育体制的不满而走上街头。
运动迅速蔓延至工人和其他社会阶层。
小节2:政治与文化的交锋
运动中,政治诉求与文化表达相互交织。
法国共产党与学生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节3:五月风暴的遗产
五月风暴对法国乃至全球的社会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个人自由和集体意识的重新思考。
第三章:布拉格的春天
小节1:改革派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崛起
改革派领导层的形成,提出了“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
民主化改革的尝试,包括新闻自由和学术讨论。
小节2:苏联干涉与华沙条约组织入侵
苏联领导人对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恐惧和不满。
1968年华沙条约组织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结束了布拉格的春天。
小节3:理想主义的终结与现实政治的回归
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尝试被残酷镇压。
全球范围内对共产主义理想的重新评估。
第四章:纽约的新现实
小节1: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
1969年,理想主义在一系列事件后逐渐消退。
对未来可能性的悲观情绪在艺术和文化界弥漫。
小节2:女权运动与同性恋权利
女性主义和同性恋权利的兴起,为边缘群体争取权益。
这些运动成为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小节3:美国的内部矛盾与社会分裂
越南战争的持续和美国国内的种族冲突加剧了社会分裂。
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