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刚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7年01月01日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是一本由刘守刚撰写的财政政治学历史重撰书籍。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背后的财政原因,探究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作者揭示了民族富强之路的财政逻辑,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此外,本书还涉及了诸多与财政相关的议题,如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制度与政策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财政史著作。无论是对于从事财政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还是对于对财政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财政的演变历程,以及财政在国家发展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讲 导论
关键点
财政政治学视角:本书从财政政治学的角度出发,重审中国财政史。
历史脉络:梳理了从先秦到当代的财政体系变迁。
财政与政权:探讨财政制度如何影响政权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第二讲 先秦财政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关键点
财政起源:探讨了中国财政的起源和早期形态。
封建财政:分析了封建社会中财政的特点和作用。
早期财政收入:如田赋、贡税等形式的收入来源。
第三讲 秦汉财政制度的确立与运行
关键点
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
赋税制度:详细论述了汉朝的赋税体系,如田租、口赋等。
官营经济:秦汉时期官营经济的发展及其对财政的影响。
第四讲 三国至南北朝的财政分权与地方财政
关键点
分裂时期的财政:分析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财政分权的特点。
地方财政形成:地方财政在这一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屯田制度:对屯田制度及其在财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五讲 隋与唐前期的财政大一统
关键点
税收制度改革:隋朝和唐朝前期税收制度的重大改革。
均田制与租庸调:唐朝均田制度下的租庸调制及其对财政的影响。
大盈库与琼林库:两大国库的建立和作用。
第六讲 唐后期至五代十国的财政变革
关键点
两税法:唐德宗时期实施的两税法对财政的重大影响。
地方割据:五代十国地方割据对财政体制的影响。
财政危机:晚唐和五代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原因。
第七讲 宋朝的财政现代化努力
关键点
募兵制与军费:宋朝募兵制下的军费开支。
商税与专卖:宋朝大力发展商税和专卖制度来增加财政收入。
会计制度:宋代先进的会计制度在财政管理中的应用。
第八讲 元朝的财政多元主义
关键点
蒙古帝国的财政遗产:元朝继承自蒙古帝国的多元化财政体系。
纸钞与通货膨胀:元朝推广使用纸钞及其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
地税与丁税:元朝对地税和丁税的征收情况。
第九讲 明朝财政的集权与低效
关键点
洪武型财政:明初洪武年间财政制度的确立和特点。
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对明朝财政的影响。
明朝财政的衰败:明朝晚期财政的衰败及其原因。
第十讲 清前期的财政合理化改革
关键点
耗羡归公:清朝前期实施的耗羡归公政策。
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改革对清朝税制的影响。
财政管理的整顿:清朝前期对财政管理的整顿措施。
第十一至第十六讲
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