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3年09月01日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由十四篇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从乡村社区的结构与功能入手,探讨了文化在乡村社会中的传递与变迁,详细分析了家族制度、道德观念以及权力结构等核心要素。他揭示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机制,以及社会规范与传统习俗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作者还敏锐地捕捉到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变迁。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也为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和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乡土本色
1.1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农业人口占主导: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农业社会,大多数人生活在乡村。
熟悉土地:农民对土地有深厚的了解和依赖,形成了稳定的生活模式。
聚居习性:村落聚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关系。
1.2乡下人离不开泥士
土地的重要性: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也是乡下人的生活根基。
城乡差异: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的差异表现在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上。
1.3熟人社会
面对面的社群: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于直接的经验和了解。
信任与信用:建立在熟悉基础上的信任,减少了交易成本和社会复杂性。
第二章:文字下乡
2.1 乡土社会的非文字性
口语传播:在乡土社会中,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口头交流。
文字的不必要:日常生活中,文字并不总是必要的,因为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
2.2 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
文字的限制:文字作为间接的传情达意工具,有时无法准确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图。
语境的重要性:语境在信息传递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在乡土社会中尤为明显。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3.1 知识的传承方式
历史传承:乡土社会的知识传承主要通过口头历史和日常实践。
年龄与知识的关系:年长者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3.2 语言与文字的矛盾
语言的多样性:中国方言的丰富性使得单一的书面语言难以满足所有地区的要求。
文字的统一性与地方差异:文字的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地方文化的差异性。
第四章:差序格局
4.1 人际关系的层次性
以自我为中心: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向外扩散的差序格局。
关系网中的亲疏远近:根据关系的亲疏,人们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4.2 社会关系的伸缩性
公私相对性: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的,界限可以根据情境变化而伸缩。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差序格局中,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也是与之相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