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来梵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3年01月01日
《文人法学》一书由林来梵所著,深入探讨了法学与人文之间的微妙关系。书中指出,法学本身具有内在的叛逆性,而中国法学界更是存在一种独特流派,既秉持现代法治精神,又承载着传统文人的情怀。这种流派在人文与法学之间游移,既关注法律的严谨性,又不忘人文关怀。作者通过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思考法学与人文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进而推动中国法学的创新发展。这本书不仅是对法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更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对于理解中国法学的独特品格和推动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法律与文学
1.1 文学中的法律意象
法律作为文学创作背景:文学作品往往以法律事件和法庭审判为背景。
法律与文学共同的价值追求:探讨人性和社会正义。
1.2 法律人的文学素养
提升法律解释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对语言和象征的解读能力。
培养同理心: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可以帮助法律人理解不同的当事人立场。
第二章:法律的语言
2.1 法律语言的特性
精确性:法律语言需要精确以避免歧义。
模糊性:法律的开放结构允许必要的灵活性。
2.2 法律隐喻与解释
隐喻的重要性:隐喻在法律解释中提供新视角。
如何解读法律隐喻:理解隐喻背后的法律原则和历史沿革。
第三章:文人法学家
3.1 文人法学家的特点
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人法学家通常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批判性思维。
人文关怀:关注法律背后的人权和道德问题。
3.2 文人法学家的贡献
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推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法律文化的普及与传播:通过撰写文章、讲座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
第四章:法律与诗歌
4.1 诗歌中的法律主题
正义的追求:诗歌常常表达对正义的渴望和对不公不义的批评。
法律的边界:诗人探讨法律无法触及的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
4.2 法律在诗歌中的表达
象征与暗示:通过象征手法隐晦地表达法律主题。
诗歌的法律批判:诗人运用诗歌的形式对现行法律进行反思和批判。
第五章:法律与哲学
5.1 法律的哲学基础
自然法与人权:探讨法律与自然法则的关系以及人权保护的意义。
实证主义与法的效力:讨论法律的有效性是否取决于道德内容。
5.2 法哲学的实用价值
对法律实践的指导:法哲学的理念可以指导法官判案和法律制定。
法律与道德的融合:强调法律和道德应该相互支持,共同维护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