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6年04月01日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调查和考察,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并探讨了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特点。本书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农村贫困、土地制度、农民权益等方面,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优点和潜力。费孝通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农村社会画卷。本书不仅对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于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一般读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以及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独特魅力。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乡土本色
1.1 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
乡土社会:以土地为生的农业社会。
定居性:与游牧和工业社会相比,乡土社会是长期定居的。
熟人社会:社会成员间相互熟悉,信息透明。
1.2 乡土社会的空间格局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社会关系网络。
亲密社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亲近性。
第二章:文字下乡
2.1 文字的功能与社会需求
文字的作用:传递信息和知识。
乡土社会与文字:乡土社会中面对面交流更为常见,文字需求不如现代社会迫切。
2.2 乡土文化的非文字载体
语言与动作:乡土社会中,很多文化和知识通过口头和身体语言传承。
传统文化:许多传统习俗和行为规范是无文字的,依靠口耳相传。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3.1 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历史变迁:社会从乡土到现代的转变中,文字的角色发生变化。
地理限制:地域广阔的中国,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有其独特性。
3.2 文化传承的方式
经验的积累与传递:乡土社会中经验的价值高于文字知识。
传统文化的传播:乡土社会中文化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进行传播。
第四章:差序格局
4.1 社会关系的层次性
自我中心: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圈层:由内而外扩展的朋友、家族等社交圈子。
4.2 道德与法律
道德约束:在乡土社会,道德的约束力比法律更为重要。
公私界限:乡土社会中“公”与“私”的概念相对模糊。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5.1 社会关系的维系
礼治秩序:乡土社会中,礼制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
人情网络:人情是维系私人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5.2 家族与亲属关系
家族的延续:家族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血脉传承。
亲属间的互助:亲属关系提供了社会支持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第六章:家族
6.1 家族结构和功能
族房制度: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组织形式。
家族的经济功能:家族不仅是社会单位,也是经济生产的单位。
6.2 婚姻与家庭
婚姻的目的: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
家庭的稳定性:家庭在乡土社会中是稳定和秩序的基石。
第七章:男女有别
7.1 性别角色与传统观念
性别差异:乡土社会中,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有明显的区别。
感情定向:情感表达在男女之间存在差异,这与传统的社会结构有关。
7.2 社会性别与权力关系
性别与权威:在乡土社会中,男性通常握有家庭和社会的权威。
性别不平等: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在乡土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
第八章:礼治秩序
8.1 礼的含义与功能
礼的本质: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
礼的约束力:礼不需法律强制,却能有效约束个人行为。
8.2 礼治社会的特点
无为而治:礼治社会倾向于自然而然地维持秩序,而非强加规则。
教化作用:礼的教育对于培养遵守社会规范的个人至关重要。
第九章:无讼
9.1 法律与社会的冲突
厌讼心态: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倾向于避免诉讼。
法律的局限性:法律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乡土社会的具体情况。
9.2 调解与和解
调解的重要性:非正式的调解机制在解决乡土社会中的争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和解的价值:和解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第十章:无为政治
10.1 政治权力的边界
皇权的有限性: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尤其在乡土社会。
自治的传统:乡村社会有一定的自治权,形成了地方自治的传统。
10.2 政治权力的形式
无为而治:政治的稳定往往依赖于最小干预和放任自流的原则。
权威的来源:政治权威更多来自于传统和个人威信,而非制度。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