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6年04月01日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通过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费孝通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农村画卷。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是了解中国农村、认识中国社会的必读之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现状,增强对中国农村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中国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乡土本色
1.1 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性
人口流动性低:乡村社会的人口流动性小,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土地依赖性强:农民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一种“土气”的生活方式。
熟人社会:因为人口流动性低,乡村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熟人社会。
1.2 以农为生的人的生活状态
自给自足:乡村经济多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生活的节奏性:农业生活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节令性。
经验的积累:农业技术的传承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口授。
第二章:文字下乡
2.1 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需求有限
非文字沟通:乡士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多依赖于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
记忆力的重要性: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记忆力的训练尤为重要。
2.2 文字下乡的挑战
文字与实际脱节:文字可能与村民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脱节。
教育普及的困难: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普及文字教育存在困难。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3.1 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的濡化过程:文化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濡染的过程。
文化的积累与传递:文化的保持需要文字的记录和传递。
3.2 文字与乡村发展的关系
技术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文字的作用逐渐显现。
城乡差异:城市与乡村对于文字的需求和应用有所不同。
第四章:差序格局
4.1 社会关系的波纹状结构
差序格局的比喻:中国社会的关系结构像是一块石头投入水中引起的波纹。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由他周围的人构成的。
4.2 私人联系的扩大
关系的亲疏远近:社会关系中亲疏远近的判断影响了人们的互动。
公与私的概念:公私概念的界定受到了差序格局的影响。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5.1 社会结构决定道德体系
道德体系的地域性:不同社会结构中发展出不同的道德体系。
家族为本位的道德:乡土社会以家族为单位,家族的荣誉利益至上。
5.2 私人道德的体现
对亲戚朋友的偏袒:在乡村社会中,亲戚朋友的情感关系会影响道德判断。
诚信与信任:诚信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与陌生人的交易则需要契约精神。
第六章:家族
6.1 家族的结构和功能
家族的大小与形式:家族可以扩大的,甚至可以包括一些远房的亲属。
家族的功能:包括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
6.2 家族与乡土社会的关系
家族的稳定性:家族作为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其稳定性对社会至关重要。
家法家规:家族内部的管理依靠不成文的规矩与传统。
第七章:男女有别
7.1 性别角色的差异
生理决定的性别角色: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了社会角色的分别。
社会结构的产物:男女之间的差异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所塑造的。
7.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
感情的定向:中国传统中感情是内敛的,特别是男女之情。
男女之间的社会距离: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男女之间被要求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八章:礼治秩序
8.1 礼的含义和功能
礼的社会约束力:礼不仅仅是仪式,还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的文化价值:礼体现了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结构的秩序化。
8.2 礼与传统的关系
礼的传统性:礼往往是传统的延续,代代相传。
礼的现代化适应:现代社会,礼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