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让、杨阳 / 作家出版社 / 2003年04月01日
《黄河十四走》是一本关于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田野考察报告,由杨先让和杨阳共同撰写。这本书以画家的文化考察笔记为线索,全面展示了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美术)图集。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率领团队进行了14次考察,深入挖掘了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瑰宝。这本书不仅是对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一次重要记录和整理,更是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贡献。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风貌,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黄河十四走》的出版对于推动民间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背景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逐渐提升。
研究目的:通过对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田野考察,记录并研究当时正处于剧烈变革中的民间艺术。
第二章:行程与考察路线
考察准备:详细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资金、时间等。
考察路线: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始,上溯至青海巴颜喀拉山下的黄河源头。
第三章至第十二章:黄河沿途民间艺术考察
3.1 民间绘画
特点:丰富多彩的样式,反应人民生活与信仰。
代表作品:年画、剪纸等。
3.2 雕塑艺术
题材多样:宗教、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
技艺传承: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3.3 刺绣与编织
风格各异:不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影响显著。
用途广泛:服饰饰品、家居用品等。
11.1 戏剧音乐
多样化表现:传统唱腔与地方戏曲的融合。
社会影响:民间艺术在节庆、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12.1 交流与思考
文化互动:考察过程中的发现与交流。
未来展望:对黄河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考察成果总结:对黄河流域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唤起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参考文献:列举了考察与研究过程中引用的文献资料。
考察地图及照片:提供了直观的地理信息和艺术作品图片。
第十三章:结论
第十四章: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