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彼得·海斯勒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2年01月01日
《江城》一书以作者1996年顺江而下,从重庆到涪陵的旅程为起点,展开了对这座位于长江边的小城的深度描绘。涪陵,这个因没有铁路而长期与世隔绝、贫困而公路状况极差的地方,却成为作者生活并深入了解中国内陆社会的窗口。书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涪陵的风土人情,以及他在当地的生活体验,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中国内陆城市画卷。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个城市的写照,更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让读者通过作者的笔触,感受到中国内陆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无尽生机。书中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 来到涪陵
小节一:初到涪陵
异国情调的感受:作者初到中国小城市涪陵,被其不同于北京的独特文化和生活环境所吸引。
适应新生活:描述了作者如何适应全中文教学环境,以及与同事和学生建立初步关系的过程。
小节二:三峡大坝的影响
城市的变迁:介绍了由于三峡大坝的建设,涪陵正在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变迁。
居民的迁移:探讨了因为大坝工程而不得不搬家的居民的生活和心理变化。
第二章: 涪陵的人与事
小节一:学生时代
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致描绘了作者学生在严格的学习和生活制度下的生活状态。
思想教育与个性发展:讨论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教育与现代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
小节二:教师队伍
教师的角色与挑战:作者作为外籍教师,观察并体会到了中国教师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他们面临的挑战。
中西教学方法对比:对比了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差异。
第三章: 文化差异与冲突
小节一:语言障碍
语言的幽默:讲述了作者在学习和使用汉语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误解和趣味事情。
沟通的艺术: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和挑战。
小节二:文化习俗
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分析了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保留和发展。
外国人的视角:从一位西方人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某些现象提出了见解和疑问。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的涪陵
小节一:经济发展
新兴的商业活动:描述了涪陵随着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商业活动和市场变化。
城乡差距: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现象。
小节二:社会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记录了涪陵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上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思想变化:分析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